首页> 中文学位 >血液缘流在脑血管意外发病机理及治疗中的作用
【6h】

血液缘流在脑血管意外发病机理及治疗中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目录

英文索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脂源性学说

二:损伤应答学说(The response-to-injury hypothesis of atherosclerosis)

二:单克隆假说[Monoclonal Theory]

三:受体缺失学说

材料方法:

一 动物模型的制作:

二 主要试剂及仪器:

三 实验方法:

结果

(一) 病理模型大体标本及细胞图像

(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脑皮质内血管运动变化:

(三)脑皮质内动脉血液缘流厚度变化:

(四)脑皮质内动脉血液缘流厚度荧光辉度曲线形态的变化:

讨论

(一)动物模型的选取及制作:

(二) 治疗药物、血管舒缩诱导药物选择及其药理依据:

(三)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中脑皮质内动脉壁通透性的改变:

(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三)AS发生与血液缘流层形态变化的关系:

(四) AS发生与血液缘流层厚度变化的关系:

(五)AS改变与皮质内动脉口径变化:

(六)AS改变与皮质内动脉外形变化:

(七)本实验优缺点及展望

(五)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众所周知,脑动脉粥样硬化(cerebral atherosclerosis,CAS)是脑血管意外的基本病因之一,由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很长的病理过程,并且受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在体外实验条件下观察到某一因素有促使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在体内实际上是否如此则难以肯定,况且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从而导致A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过去将近一个世纪里,相关的研究人员曾经提出过很多种学说或假设,而根据目前较为大家认可的有关AS发病机制的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是血管内皮对损伤因素的反应发动了AS斑块的形成过程,即对损伤反应学说(Response to injury),以ROSS所提出的理论为代表;第二类认为AS斑块发生的始动环节可能是平滑肌细胞的基因突变,即单克隆学说(Monoclonal Theory)。
  大部分学者综合以上两大类学说后,目前普遍认为在AS形成的整个病理发展过程中,五种物质起着致关重要作用:即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脂蛋白和单核细胞。而内皮细胞层解剖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对维持血管系统的结构和整体功能是必要的。
  庄明华博士在1996年研究我国儿童大脑皮质各叶的微血管构筑的血管内皮形态过程中,发现儿童大脑皮质内微血管内皮层形态呈“凹凸不平”似“树皮样”,提出并初步证明了“血液缘流保护性屏障”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了凹凸不平的血管内皮这一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形态学基础。在生理状态下,血液缘流在凹凸不平的血管内皮表面形成一种保护性屏障,使血管内皮表面形成一种“生理性光滑状态”,以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保证了血管内皮在正常情况下不受损伤,使AS的病理过程无法启动。如果血液流变性质改变(如粘滞度增加等)则使缘流的正常屏障作用消失或减弱,血流的流体力学改变,切应力(或剪切力)造成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启动了AS过程。本实验旨在AS病理家兔模型体内模拟AS的病理过程,进一步证明“血液缘流保护性屏障”在脑血管意外发病机理及治疗中的作用,为脑血管意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1.研究血液缘流在CAS的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以期证明在活体CAS家兔病理模型中证明血液缘流保护性屏障的存在及其改变。
  2.在CAS家兔病理模型中用阿魏酸钠、蝮蛇抗栓酶改善血液流变性质,观察脑皮质内动脉血液缘流层在病理模型中的变化,为进一步完善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实验依据。
  3.在CAS家兔病理模型中使用阿魏酸钠、蝮蛇抗栓酶模拟治疗过程,观察脑皮质内动脉血液缘流层变化,为CAS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动物模型的制作:成年雄性大耳白家兔30只,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合格证号:2001A067),体重约2.0kg-3.0kg,按随机原则分成正常对照组、病理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养;病理组在饲料中每日每只加入胆固醇1g、猪油3g、蛋黄1g,同时给予牛血清白蛋白(250mg/kg)经耳缘静脉缓慢注射,以便对血管壁进行免疫损伤;治疗组则在用病理组处理方法四周后给予阿魏酸钠(用0.1克溶于40ml生理盐水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注射0.6ml/d),蛇毒抗栓酶(用1ku药物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每次经耳缘静脉注射缓慢注射15ml/d)进行治疗三周。
  2.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的观测:经耳缘静脉注射荧光素钠标记血浆,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活体开放颅窗的大耳白家兔模型上,在同一断面无损伤光学切片连续激光扫描,扫描深度250-300μm,同时测量该断面上清晰显影的动脉口径;并根据不同分组,研究CAS时动脉内血液缘流厚度、形态的改变。我们用此方法监测了去甲肾上腺素及川芎嗪诱导脑皮质内动脉舒缩运动过程中,血管内缘流厚度及形态的变化。
  3.病理标本的取材:在实验结束后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家兔,并将家兔的脑组织完整取出后,用生理盐水洗净后按前后左右等份切成4块,同时分离并取出家兔的升主动脉,分组放入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待以后行病理切片用。
  4.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包,对各组家兔模型中脑皮质内动脉血液缘流厚度测量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作双侧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5.荧光辉度曲线的绘制:用Microsoft Excel绘出血管内血液缘流截面的荧光辉度曲线,利用荧光辉度曲线形态观察血管内血液缘流厚度、形态的变化。
  结果:
  1.不同剂量的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Nor)后均能引起各组家兔脑皮质内动脉舒缩运动。而TMP、Nor两者对于皮质动脉的舒缩作用有所不同。大剂量的TMP舒缩动脉的作用较大剂量的Nor作用强。
  2.正常家兔经耳静脉注射川芎嗪和去甲肾上腺素后,引起了脑皮质内动脉较强的舒缩运动,动脉影像形态圆滑,立体感充盈。其动脉内血液缘流厚度变化与注射药物前(即自然状态)的血液缘流厚度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家兔脑皮质内动脉荧光辉度曲线形态为较规则的梯形状。
  3.AS病理组家兔脑皮质内口径为74.87±3.26μm动脉,其血液缘流厚度在去甲肾上腺素(2mg/kg)作用下缘流厚度与注射药物前比较时,p<0.01,差别显有显著性。而该口径皮质内动脉在川芎嗪(8mg/kg)作用下缘流厚度与自然状态比较时,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川芎嗪(16mg/kg)作用下缘流厚度与自然状态比较时,p<0.01,差别有显著性。在血管口径为94.33±2.84μm中,不同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缘流厚度与自然状态比较时,p<0.01,差别有显著性。AS病理组家兔脑皮质内动脉荧光辉度曲线形态为多处呈锯齿状起伏、不规则的梯形。
  3.治疗组家兔脑皮质内动脉在注射不同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及川芎嗪作用下,其血液缘流厚度变化与自然状态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家兔脑皮质内动脉荧光辉度曲线形态为较规则的梯形状。
  结论:
  1.不同剂量的TMP、Nor后均能引起各组家兔脑皮质内动脉舒缩运动。而TMP、Nor两者对于皮质动脉的舒缩作用有所不同。大剂量的TMP舒缩脑皮质内动脉的作用较大剂量的Nor强。
  2.正常组家兔脑皮质内动脉在注射不同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及川芎嗪引起强烈的舒缩运动过程中,其血液缘流厚度及形态无明显变化,从而在凹凸不平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屏障。
  3.病理组家兔脑皮质内动脉在注射不同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及川芎嗪作用下,其动脉内血液缘层流厚度普遍变薄,且血液缘流层形态改变,因而对凹凸不平的血管内皮表面形成的保护层屏障作用明显减弱,最终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及粥样斑块的产生。
  4.治疗组家兔脑皮质内动脉在注射不同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及川芎嗪作用下,其内血液缘流厚度及形态无明显变化,从而在凹凸不平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屏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