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肝内结节性病变的磁共振Gd-DTPA动态增强研究、肝脏管道系统与肝内占位病灶的MR图像三维重建与融合的研究
【6h】

肝内结节性病变的磁共振Gd-DTPA动态增强研究、肝脏管道系统与肝内占位病灶的MR图像三维重建与融合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肝内结节性病变的磁共振Gd-DTPA动态增强研究

第二章肝脏管道系统与肝内占位病灶的MR图像三维重建与融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 图

致 谢

原创性声明

展开▼

摘要

第一章肝内结节性病变的磁共振Gd-DTPA动态增强研究 目的 1.观察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肝内结节性病灶的信号特点,根据病理结果,分析MR各种征象的意义。 2.由结节的动态增强扫描推断病灶的血供特点及与信号变化的对应关系。 3.寻找各种结节的影像特征在病灶的检出、定性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收集2002年7月至2006年3月行Gd-DTPA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的肝内结节性病变共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为18-80岁,平均61岁。其中部分病例有多种性质或多个结节的病灶。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共9例11个病灶,无合并肝硬化;再生结节(regenerativenodules,RN)共20例,其中大结节12例17个病灶,增生结节(dysplasticnodules,DN)共11例16个病灶,小肝癌(smallhepatocellularcarcinoma,SHCC)共40例45个病灶,后三种均为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 2.MRI检查技术:所有检查在Philips公司的Gyroscanintermaster型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上进行,采用体部相控阵线圈。全部病例均行常规T1WI、T2WI、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 3.图像分析和测量:观察各序列中病灶的大小、信号强度、强化的方式和时间、有无包膜等。测量各序列病灶及周围肝组织的信号强度、背景噪声标准差,计算病灶和周围相对正常肝组织的信噪比SNR及其差值CNR。利用感兴趣区绘制病灶和周围肝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结果1.FNH:在T1WI上表现为稍低信号(9/11)或等信号(2/11),T2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10/11)或等信号(1/11),9个病灶内可见条状纤维疤痕,其信号为T1WI低、T2WI高,延迟强化。所有病灶动脉期均显著均匀强化,门脉期和静脉期其强化程度仍高于周围肝实质,延迟期8个病灶仍高于肝实质,3个病灶与肝实质信号相同;病灶的动态增强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为速升—缓降型。4个病灶在动脉期可见肝动脉的分支进入病灶中央。 2.RN: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包括铁质沉着性结节(6例)和非铁质沉着性结节(8例),大结节共17个病灶。铁质沉着性结节在增强各期均无强化,大部分非铁质沉着性结节在T1W上和T2W上均为中等信号,周围纤维间隔为偏低信号,动态及延迟增强扫描结节轻度强化,较纤维组织的强化稍低。本组所选大结节为T1W高、T2W低的病灶,其中10个病灶(占58.8%)在T1W/WATS上信号高于T1W/IP。肉眼观察动态增强各期病灶无强化,且随着时间延长信号低于周围的肝组织,但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显示病灶的曲线为缓慢上升型。 3.DN:16个病灶中有4个病灶表现为“结中结”,中央结节为T1W低、T2W等或高信号,动态增强为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周围为T1W高、T2W等或高信号,动态增强为缓慢上升型;余12个病灶在T1W上高、等和低信号均有,在T2W上为等信号和稍高信号,动态增强过程中动脉期强化较明显,门脉期以等信号为主,延迟期为等及稍高信号,未见呈低信号者。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显示病灶为速升缓降型。 4.SHCC:T1W低信号为主(35/45),T2W高信号为主(42/45),动脉供血小肝癌为71.1%(32/45),门脉供血11.1%(5/45),动脉—门脉双重供血13.3%(6/45),4.5%(2/45)病灶为少血供型。病灶所对应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别为:速升速降型、缓升速降型、持续强化型和无明显强化型。62.2%(28/45)病灶可见包膜,3个病灶压脂后信号减低,3个病灶可见镶嵌征。 5.由RN到SHCC,病灶的血供有从门脉为主到动脉为主的趋势,相应的T1W和T2W信号高低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FNH、RN、DN和SHCC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有6种,代表了不同的血供方式:Ⅰ型——基本无强化型,提示动脉、门脉血供均减少;Ⅱ型——缓慢上升型,提示与周围一致的供血或稍少的供血;Ⅲ型——速升速降型,提示动脉供血增多,门脉减少;Ⅳ型——速升缓降型,提示动脉供血增多,门脉血供正常;V型——缓升速降型,提示门脉供血增多;Ⅵ——持续强化型或双峰型,提示动脉和门脉血供均增多。 2.各种结节的典型征象有:FNH有中央瘢痕及粗大的供血动脉,RN于T1W高、T2W低信号,DN有“结中结”征象,SHCC有压脂信号减低、包膜征及镶嵌征,结合动态增强,可进行结节间的鉴别。 3.从RN到SHCC,动脉血供逐渐增多,门脉血供逐渐减少,T2W信号由低转高,T1W由高转低,血供与信号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肝脏管道系统与肝内占位病灶的MR图像三维重建与融合的研究 目的1.探讨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肝脏血管与肝内病灶融合的方法,评价该方法所提供的信息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2.探索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肝脏血管系统与胆管系统融合的方法。 3.对不能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达到肝脏血管系统与病灶融合的病例,探索开发软件在PC上完成重建的方法。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从2003年10月至2006年4月在我院行上腹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及肝内有占位病灶者共94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排除:病灶直径小于0.5cm、病灶数目超过2个、肝癌合并有肝内子灶和增强各期呼吸幅度有明显差异者。经排除后剩余42例,其中良性10例,恶性32例。共有33例能够在工作站重建出血管和肿瘤并完成融合,包括3例血管瘤,4例FNH,1例腺瘤,2例DN,2例肝囊腺癌,21例肝细胞癌,其中2例血管瘤由影像学诊断,1例FNH和2例肝细胞癌为穿刺活检证实,余病例均在MR检查后的1-7天之内行手术并有手术病理证实。 2.磁共振扫描技术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1.5TGyroscanInteraMaster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成像仪,行常规上腹部MR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后,进行3DDCEMRA检查。患者行钆喷替酸葡甲胺40ml注射,速度2ml/s,随后推入20ml生理盐水冲管。首先采用MR透视监控技术,观察造影剂头端达膈下腹主动脉时,迅速切换为3D快速高分辨梯度回波动态扫描序列,扫描参数:TR5.3ms,TE1.4ms,翻转角(FA)40°,视野(FOV)530cm,层厚1.5-1.8mm(无间隔),矩阵162/512;激励次数1次,应用SENSE技术。扫描层数为80-120层,,以第一次3D扫描起始时间为0秒,由秒表计时,依次延迟至20、40、60、90秒,重复采集4次。 3.重建及融合技术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血管与病灶的重建及融合:首先利用肿块与周围肝组织之间的信号差别将肿块用表面遮盖法重建;然后采用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法和容积重建法进行血管的重建及择优;最后利用工作站的后处理软件,将肿块和血管的结果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三维动画。 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肝脏血管与胆管系统的重建及融合:血管的重建同上,胆道系统亦利用上述方法重建,适当裁切,然后将两者融合在一起。 结果 1.在血管的重建中,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三种重建方法MIP、SSD和VR之间有差别,MIP法观察的血管级数高于SSD和VR,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重建三种方法中,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别;工作站和自编软件在显示血管方面无显著差别。 2.对在MRA过程中信号强度与周围组织有明显差别的肝内病灶,可在工作站上完成血管与病灶的融合,并提供更多的信息,包括病灶与血管的直接关系:肝内血管系统二级以下分支未见异常共有11例;肝内血管主干受压移位13例,其中门脉左支受压5例,门脉右支受压3例;肝静脉右支受压3例,肝中静脉受压7例,肝左静脉受压6例,两个以上主干受压5例;肝内血管主干受侵6例,门静脉2例,肝静脉4例;供血血管8例,可显示由肝动脉发出的供血动脉进入肿块内,其中6例仅在MRA中显示,4例可见异常的门静脉到达肿块边缘;静脉内癌栓11例。其它的信息有:13例合并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MRA上表现为食道及周围静脉曲张7例、门静脉海绵化2例、脐/副脐静脉曲张2例、性腺静脉曲张1例;肝右、肝中、肝左静脉单独开口于下腔静脉占48%,肝右单独开口、肝中和肝左合并后进入下腔静脉占52%;9例可见较粗大的肝短静脉于第一肝门水平直接开口于下腔静脉。 3.胆管的重建三种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可在MR上实现胆管与血管的融合。 4.自编软件重建血管的效果与工作站所作效果无显著差异。 结论 1.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对增强过程中与周围组织信号有明显差别的肝内病灶可进行三维重建,并与肝脏血管与融合,该方法中血管采用MIP的重建方式分辨率高于SSD和VR。 2.肝内病灶与血管融合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信息。 3.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可在活体达到肝脏血管系统与胆管系统的融合,其解剖关系的显示有助于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4.自编软件可作为工作站的一个补充,显示病灶与血管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