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华乌塘鳢地埋式管网系统保育基础研究
【6h】

中华乌塘鳢地埋式管网系统保育基础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红树林

1.1 红树林的重要性

1.2 红树林保护存在的问题

2 红树林生态养殖

2.1 红树林养殖模式

2.2 红树林生态养殖存在的问题

3 地埋式管网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系统

4 中华乌塘鳢简介

4.1 中华乌塘鳢生理特点

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鱼类的食物来源研究及方法

5.1 胃含物分析法

5.2 稳定同位素法

5.3 其他方法

6 鱼肌肉营养研究概况

6.1 鱼肌肉营养研究内容

6.2 主要风味前体物与风味的关系

7 技术路线

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拟解决的问题

9 研究地概况

第二章 地埋式管网系统中中华乌塘鳢的生长情况

1 材料

2 方法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

4.1 地埋式管网系统中中华乌塘鳢体全长的生长情况

4.2 地埋式管网系统中中华乌塘鳢体宽的生长情况

4.3 地埋式管网系统中中华乌塘鳢体重的生长情况

4.4 地埋式管网系统中中华乌塘鳢的纯体重

5 讨论

第三章 地埋式管网系统中中华乌塘鳢的食物来源

1 材料和设备

1.1 胃含物分析

2 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实验室处理

3 数据处理

3.1 胃含物分析

3.2 稳定同位素分析

4 结果

4.1 胃含物分析结果

4.2 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胃含物分析

5.2 稳定同位素分析

5.3 稳定同位素分析与胃含物分析结果的对比

第四章 管网系统养殖、池塘养殖、天然生长的中华乌塘鳢肌肉的风味

1 管网系统养殖、池塘养殖、天然生长的中华乌塘鳢肌肉中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

1.1 材料和仪器

1.2 测定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管网系统养殖、池塘养殖、天然生长的中华乌塘鳢肌肉氨基酸含量分析

2.1 测定方法

2.2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在现有的保护模式下,滩涂围塘养殖是造成我国的红树林面积仍在日益减少的原因之一。解决群众生计,减少贫困,是全球红树林保护从被动走向主动的重要途径。中华乌塘鳢是一种浅海暖水性、广盐性的经济鱼类,其肉质鲜美,且生命力强,近年来越来越受养殖户的亲睐。本研究的主要是在“地埋式管网红树林底栖鱼类原位生态养殖系统”中养殖中华乌塘鳢,并对其生长性能、食物来源和肌肉部分营养物质含量进行探究,为今后的养殖管理提供依据。
  本研究将体重33.84±10.46g的中华乌塘鳢分3组在“地埋式管网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系统”中养殖,从2014年4月20日至2014年10月10日分别在3个空间大小均为长3m×宽2m×高1.5m的独立窗口进行养殖、管理,各组的养殖管理模式分别为Ⅰ组养殖密度为1.11 kg/m3,低投饵量;Ⅱ组养殖密度为1.67kg/m3,中投饵量;Ⅲ组养殖密度为2.78kg/m3,高投饵量。5月5日、5月31日、6月30日、7月29日、8月28日、10月10日,每次每组采集10尾中华乌塘鳢,当场分别测定所采每尾鱼的体全长、体宽、体重,做好记录,带回实验室后对其进行解剖,将其内脏去除,并将其拭干,分别称量其纯体重,取其胃用来作胃含物分析,取其背部肌肉烘干,研磨供稳定同位素测定,探究中华乌塘鳢对通过管网系统交换竖管进入的天然饵料的利用情况。到上市的时候,将系统养殖与池塘养殖、天然生长中华乌塘鳢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比较。主要结果有:
  放苗后的前100天,在养殖密度为2.78kg/m3,投饵量为其体重的10%的管理模式下,中华乌塘鳢的生长性能最好,且增长率最高。在养殖密度为1.11kg/m3,投饵量为其体重的3%的条件下,生长性能指标的增长率最低。上市前的73天(养殖后期),中华乌塘鳢在养殖密度为1.11kg/m3,投饵量为其体重的5%的管理模式下,体全长、体重和纯体重的增长率最高,在养殖密度为2.78kg/m3,投饵量为其体重的12%的条件下增长率最低。就整个养殖过程而言,在养殖密度为2.78kg/m3,高投饵量的管理模式下,中华乌塘鳢的生长性能增长率最高,且生长性能指标最好。
  根据胃含物分析结果,通过地埋式管网系统的交换竖管进入系统内的蟹类、虾类、鱼类和贝类能被养殖在系统内的中华乌塘鳢利用,6月30日前这些天然饵料在中华乌塘鳢胃含物的质量百分比较大,之后变小,大部分为零。
  稳定同位素结果表明:通过地埋式管网系统的交换竖管进入系统内的蟹类、虾类、鱼类和贝类确实能被养殖在系统内的中华乌塘鳢利用。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对中华乌塘鳢的贡献情况与胃含物分析有所差异。IsoSource分析结果,从放苗到5月31日和7月29日到10月10日这两个生长阶段,天然饵料对中华乌塘鳢的贡献率:中投饵量的Ⅱ组>低投饵量的Ⅰ组>高投饵量的Ⅲ组;5月31日到6月30日,天然饵料对中华乌塘鳢的贡献率:中投饵量的Ⅱ组>高投饵量的Ⅲ组>低投饵量的Ⅰ组;6月30日到7月29日,天然饵料对中华乌塘鳢的贡献率:高投饵量的Ⅲ组>低投饵量的Ⅰ组>中投饵量的Ⅱ组。
  系统养殖的中华乌塘鳢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组和天然生长组,且粗脂肪含量仅系统养殖组在最佳含量3.5%~4.5%范围内,符合当今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的口味喜好。水分含量与池塘养殖组和天然生长组差别不大;系统养殖的中华乌塘鳢的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稍高于池塘养殖组,稍低于天然生长组,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大于池塘养殖组和天然生长组。系统养殖的中华乌塘鳢肌肉风味较池塘养殖组的好,与天然生长组接近。
  实验结果表明,用“地埋式管网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养殖的中华乌塘鳢确实可以利用进入系统内的天然饵料,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可以促进其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用“地埋式管网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养殖出来的中华乌塘鳢的肌肉风味较池塘养殖的好,与天然生长的较接近。用“地埋式管网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养殖可以在不破坏红树林的前提下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