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济学家》中“美国财政悬崖”报道的概念隐喻研究
【6h】

《经济学家》中“美国财政悬崖”报道的概念隐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Research Questions

1.4 Data and Methodology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 Theory

2.2 An Overview of Previous Metaphor Studies in Economic Discourses

2.3 Introduction and Study of The Economist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Defini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3.2 Philosophical Ba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3.3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3.4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3.5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Chapter 4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o the Reports on the U.S. Fiscal Cliff in The Economist

4.1 Overview of the U.S. Fiscal Cliff

4.2 Cliff as a Conceptual Metaphor in the Reports on U.S. Tax Increases and Spending

4.3 Structural Metaphor Used in the U.S. Fiscal Cliff Reports

4.4 Ontological Metaphor Used in the U.S. Fiscal Cliff Reports

4.5 Orientational Metaphor Used in the U.S. Fiscal Cliff Reports

4.6 Summary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5.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参考文献

Appendix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of M.A. Degree

展开▼

摘要

隐喻一直是西方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修饰性的且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20世纪30年代的理查德提出隐喻互动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隐喻与哲学、心理学、符号学及认知科学等领域相结合的研究形成了“隐喻热”;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隐喻在认知方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书中指出,隐喻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就是隐喻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现象随之产生,从而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新的抽象经济概念,比如说“财政悬崖”。2012年底,美国布什政府时期和金融危机后推出的减税政策到期,2013年1月1日美国将同时面临增加税收和减少开支的政策叠加的局面,这使得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曲线看上去像悬崖,“财政悬崖”这一生动形象的术语应运而生。报刊杂志中有大量关于财政悬崖的报道评论。那么这些报道评论是怎样围绕“悬崖”这一隐喻展开的?有没有其他类型的概念隐喻来一同说明“财政悬崖”这一现象?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选用权威财经杂志《经济学家》中有关“美国财政悬崖”相关报道、评论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
  研究表明:在《经济学家》有关“财政悬崖”报道中存在大量隐喻。“悬崖”这一隐喻显示美国经济正处于不利阶段,可以说在悬崖边上摇摇欲坠,人们关注和讨论着其产生、发展和和未来,围绕“悬崖”大量使用隐喻性语言进行报道;而在相关报道描述中,大量其他相关隐喻也应用其中,其中战争隐喻运用最为频繁,这使得其报道生动、易懂。本文作者希望该研究能帮助《经济学家》的读者更好地理解“财政悬崖”的相关报道,进而对理解其他相关经济概念中的隐喻思维有所帮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