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壮族国家认同状况研究——以广西大新县板价村为例
【6h】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壮族国家认同状况研究——以广西大新县板价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选题的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国家认同的研究

1.3.2 关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研究

1.3.3 关于壮族的国家认同研究

1.4 研究的思路、重点、难点及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重点、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1.5 研究的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实地研究法

1.6 相关概念的分析及理论基础

1.6.1 认同的界定

1.6.2 国家认同的定义

1.7 相关的理论基础

1.7.1 社会认同理论

1.7.2 莫顿的功能理论

1.7.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第二章 壮族国家认同的历史演变

2.1 我国壮族的基本概况

2.2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壮族国家认同的发展状况

2.2.1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有效管辖为壮族的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

2.2.2 唐宋所推行的羁縻州和土官制度以及儒学的发展促进了壮族国家认同意识的逐步形成

2.2.3 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增进了壮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2.2.4 明清王朝的改土归流进一步增强了壮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2.2.5 清末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的加深,极大增强壮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2.2.6 抗日战争更加增强了壮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2.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与壮族的国家认同

第三章 壮族国家认同的实证分析

3.1 广西自治区大新县板价村的概况

3.2 壮族民众的自然属性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3.2.1 壮族民众的年龄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3.2.2 壮族民众的性别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3.3 壮族民众的社会属性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3.3.1 壮族成员的职业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3.3.2 壮族成员的自身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第四章 壮族边民国家认同状况的原因分析

4.1 稻作农业生产方式为壮族的国家认同创造了良好的人文条件

4.2 壮区纳入中央王朝管辖的时间较早,从而形成了壮族与汉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局面

4.3 壮汉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为壮族民众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文化基础和亲情纽带

4.4 新中国成立后所实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化了壮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未标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随着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高涨,研究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成了很多学者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研究壮族的国家认同状况对于维护我国边疆的团结、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自秦朝时期壮族居住的岭南地区被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就日益密切,儒学也逐渐在壮族地区广泛传播,加之共同抗击外来侵略使壮族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不断增强。通过选取边境民族村——广西大新县板价村为调查点,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发现不同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壮族民众都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壮族群体具有很强的国家认同感,并非偶然,这种认同感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壮族同胞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为壮族的国家认同创造了良好的人文条件;壮族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管辖的时间较早,使壮族和汉族之间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局面;在岭南和中原地区的长期交往过程中,壮族和汉族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为壮族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文化基础和亲情纽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所实行的民族平等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化了壮族成员的国家认同。壮族群体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