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民日报》中学教师群体报道变化分析
【6h】

《人民日报》中学教师群体报道变化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目的和意义

1.2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思路和方法探讨

1.3.1研究的相关理论

1.3.2研究方法

1.3.3样本确定与登录类目的建构

第二章《人民日报》中学教师群体报道样本分析

2.1中学教师所在区域和经济属性

2.2中学教师性质与身份

2.3报道性质与指向意义

2.4中学教师的报道主题

2.5中学教师媒介形象及特征

2.6报道的新闻来源

2.7报道体裁

第三章《人民日报》中学教师群体报道的主要变化

3.1由经济发展地区和城市为主转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并重

3.2由表扬赞誉为主转向正面、负面与中性报道并重

3.3由极端崇高式报道向平民化报道转变

3.4报道思维的变化

3.4.1由单一思维向多维思维转变

3.4.2由非好即坏的定势思维向辩证思维转变

3.5由单一主题向多元主题转变

第四章《人民日报》中学教师群体报道变化的因素和积极意义

4.1影响中学教师群体报道变化的主要因素

4.1.1政府宣传理念发生变化

4.1.2基础教育事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4.1.3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4.1.4媒介自身竞争与记者报道观念的变化

4.2中学教师群体报道变化的积极意义

第五章《人民日报》中学教师群体报道变化的思考

5.1报道变化反映了新闻报道本质功能的逐渐回归

5.2中学教师群体报道变化的启示

5.2.1报道须以事实为依据,秉持客观审慎的态度

5.2.2对教师的争议或批评要冷静,坚持理性原则

5.3《人民日报》中学教师群体报道的缺陷与改进

5.3.1中学教师群体报道的缺陷

5.3.2中学教师群体报道的改进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当代社会,教师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社会公正、正义守望者的大众传媒,对这一群体如何报道,对中学教师这一重要群体形象如何塑造和构建,不仅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中学教师的正确认知与评价,同时,也影响着广大中学教师的自我定义和对奋斗方向以及追求目标的确立。
   本文选择1980年1月至2009年7月《人民日报》中学教师新闻报道为分析样本,借助新闻传播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学教师在新闻报道中显现的形象特征、价值观、意识形态倾向,以及相关报道的主题、体裁、层面与范围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近三十年间,中学教师这一群体报道在诸多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报道范围与层面上,由经济发展地区和城市转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并重;在报道性质与指向意义上,由表扬赞誉为主转向正面、负面与中性报道并重,注重多元立场与观点的表达;在报道观念上,由极端“崇高优秀”式的报道向平民化报道转变,关注教师日常生活状态、情感需求变化;在报道的思维方式上,由单一、非好即坏思维向多维与辩证思维转变;在报道的视角上,由单一主题向多元主题转变。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人民日报》对中学教师群体形象的建构与塑造逐渐回归理性,更趋于真实,同时,也对社会大众正确认知和评价中学教师群体产生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些变化,透视《人民日报》对这一社会群体形象建构与塑造的沿革,分析建构与塑造中的存在的不足,探求改进报道的方法与途径。以期在理论上,能够丰富和拓展媒介社会群体形象研究范围,在传播实践中,为媒体在教育领域的报道,特别有关中学教师群体形象的报道上提供一些有益借鉴,为报纸塑造和建构其他社会群体形象或进行相关报道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