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罗汉果青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6h】

罗汉果青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前言

1.1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分布及危害

1.2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

1.3青枯雷尔氏菌种以下的分类

1.3.1生理小种

1.3.2生化型

1.3.3分子生物学的分类

1.3.4其它分类

1.4青雷尔氏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检测方法

1.4.1青枯雷尔氏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

1.4.2青枯雷尔氏菌的检测方法

1.5青雷尔氏菌的致病机制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

1.6青枯雷尔氏菌基因组研究

1.7青枯雷尔氏菌的传染途径与发病因素

1.8影响植物细菌性青枯病流行的因子

1.8.1气候和土壤因素

1.8.2品种与栽培因素

1.8.3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

1.9.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治

1.9.1抗病育种

1.9.2农业措施

1.9.3土壤处理

1.9.4化学防治

1.9.5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的利用

1.9.6芽孢杆菌的利用

1.9.7链霉菌的利用

1.9.8假单胞杆菌的利用

1.9.9真菌及放线菌的利用

1.9.10其他杀菌物质的研究

1.10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供试菌株

2.2供试植物

2.3试剂与培养基

2.4供试农药

2.5罗汉果青枯菌的生物学测定

2.5.1培养菌浓度和吸光度值的关系测定

2.5.2生长曲线测定

2.5.3 pH测定

2.5.4生长温度测定

2.5.5碳源的利用

2.5.6氮源的利用

2.5.7罗汉果青枯菌对罗汉果和辣椒的致病性测定

2.6罗汉果青枯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2.6.1青枯菌DNA的提取

2.6.2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反应

2.6.3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2.6.4 DNA样品的检测

2.6.5电洗脱法回收PCR扩增的16S rDNA片段

2.6.6 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2.7罗汉果青枯菌种以下的分类

2.7.1生理小种测定

2.7.2生化型测定

2.8影响罗汉果青枯病菌入侵寄主的因素测定

2.8.1.土壤类型对病原菌入侵寄主的的影响

2.8.2温度对病原菌入侵寄主的影响

2.8.3寄主生育期对病原菌入侵寄主的影响

2.8.4品系对病原菌入侵寄主的影响

2.9罗汉果青枯菌入侵罗汉果植株过程的测定

2.9.1野生菌株对利福平抗性检测

2.9.2菌株抗利福平的诱变

2.9.3诱变菌株致病性检测

2.9.4罗汉果青枯菌侵染罗汉果过程测定

2.10抑制罗汉果青枯菌的生防菌和化学药剂筛选

2.10.1生防菌菌株及粗提拮抗物质对罗汉果青枯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2.10.2农药对罗汉果青枯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3结果与分析

3.1罗汉果青枯菌的生物学特性

3.1.1培养菌浓度和吸光度值的关系

3.1.2罗汉果青枯菌的生长曲线

3.1.3 pH对罗汉果青枯菌生长的影响

3.1.4温度对罗汉果青枯菌生长的影响

3.1.5罗汉果青枯菌对碳源的利用

3.1.6罗汉果青枯菌对氮源的利用

3.1.7罗汉果青枯菌对罗汉果和辣椒的致病性

3.2罗汉果青枯菌16S rDNA序列分析

3.3罗汉果青枯菌种以下分类

3.3.1生理小种

3.3.2生化型

3.4影响罗汉果青枯菌入侵寄主的因素测定

3.4.1土壤对罗汉果青枯菌入侵寄主的影响

3.4.2温度对罗汉果青枯菌入侵寄主的影响

3.4.3生育期对罗汉果青枯菌入侵寄主的影响

3.4.4罗汉果品系对罗汉果青枯菌入侵寄主的影响

3.5罗汉果青枯菌入侵罗汉果植株过程

3.6药剂对罗汉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3.6.1生防菌对罗汉果青枯病菌的抑菌效果

3.6.2农药对罗汉果青枯病菌的抑菌效果

3.6.3药剂对罗汉果青枯病的室内防治效果

3.6.4药剂对罗汉果青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4讨论与结论

4.1讨论

4.1.1罗汉果青枯菌的生长特性

4.1.2罗汉果青枯菌的种下分类

4.1.3罗汉果青枯菌的来源

4.1.4影响罗汉果青枯菌入侵寄主的因素

4.1.5罗汉果青枯菌入侵罗汉果植株过程

4.1.6盆栽药剂防治效果

4.2结论

4.2.1罗汉果青枯菌的分类地位

4.2.2罗汉果青枯菌的生物学特性

4.2.3罗汉果青枯菌的来源

4.2.4罗汉果青枯病的防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罗汉果青枯病是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的一种新病害,目前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生物学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与辣椒青枯菌为青枯雷尔氏菌;通过寄主范围和生化测定,确定罗汉果青枯菌和辣椒青枯菌为生理小种1号、生化型Ⅲ。罗汉果青枯菌能在pH5.0-9.0和10℃-42℃范围内良好生长,最适生长pH6.0-7.5,最适生长温度为28℃-33℃。能利用蔗糖、葡萄糖、乳糖、山梨醇、麦芽糖、甜醇、甘露醇,不能利用D-木糖和L-阿拉伯糖等碳源;可以利用蛋白胨、牛肉浸膏、酵母浸膏、硝酸氨、硝酸钾、脲,不能利用草酸氨和氯化铵等氮源。 气温、土壤种类和植株的生育期对罗汉果青枯菌入侵寄主有影响。气温越高,利于病原菌的入侵,病害发生越严重;该病原菌在黏土中入侵寄主容易,在砂壤土中不利于病原菌的入侵;罗汉果植株越小越利于该病原菌的入侵,开花前后接种几乎不发病。该病原菌从根部入侵寄主后逐渐向茎扩散。 罗汉果青枯菌对芽孢杆菌B47菌体及其提取物和40%溴菌多福可湿性粉剂较为敏感,芽孢杆菌B47菌体及其提取物对该病原菌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mm和14mm;40%溴菌多福可湿性粉剂对该病原菌的平均抑菌圈直径为18.88mm。用溴菌多福和B47菌体混合室内防治罗汉果青枯病,用药剂处理植株后接种菌的防治试验中,其防效为67.86%;先接种罗汉果青枯病菌后施药的防治试验中,其防效为60.72%。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