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平丹一号余甘雌雄配子体发育及开花传粉特性研究
【6h】

平丹一号余甘雌雄配子体发育及开花传粉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前言

1.1概述

1.2余甘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3余甘子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1.4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进展

1.5传粉生物学研究进展

1.6立论依据与意义

2平丹一号余甘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2.1材料与方法

2.1.1供试材料

2.1.2试验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2.1小孢子的发生

2.2.2雄配子体的发育

2.2.3花药及药壁的结构和发育

2.2.4胚珠的发育和大孢子的发生

2.2.5雌配子体的发育

2.2.6胚囊发育过程中的异常现象

2.2.7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发育与雌雄蕾发育的对应关系

2.3 讨论

3平丹一号余甘开花及果实发育研究

3.1材料与方法

3.1.1试验时间、地点及供试品种

3.1.2试验调查内容与方法

3.2结果与分析

3.2.1花的形态特征

3.2.2开花物候期

3.2.3着花枝率及坐果率

3.2.4春季花朵在花枝上的着生特点

3.2.5秋季花朵在花枝上的着生特点

3.2.6春季同一结果枝不同叶腋位着花情况

3.2.7春季花枝在不同级分枝上的着生特点

3.2.8春季雌雄花期及其与温湿度的关系

3.2.9果实生长发育调查

3.3小结

4平丹一号余甘传粉生物学研究

4.1材料与方法

4.1.1试验时间、地点及供试品种

4.1.2试验调查内容与方法

4.2结果与分析

4.2.1花粉粒大小

4.2.2花粉外形

4.2.3纹饰特征

4.2.4花粉萌发孔

4.2.5花粉生活力和萌发率

4.2.6花粉贮藏对萌发率的影响

4.2.7平丹一号余甘花粉/胚珠

4.2.8平丹一号余甘访花昆虫的种类

4.2.9晴天蜜蜂科昆虫访花活动的日节律

4.2.10晴天蜜蜂科昆虫访花活动与温度的关系

4.2.11阴雨天昆虫访花调查

4.2.12风力传播花粉距离的确定

4.2.13风力传播花粉规律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4.3小结

5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5.1.1平丹一号余甘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5.1.2平丹一号余甘开花及果实发育特性

5.1.3平丹一号余甘传粉生物学

5.2讨论与总结

附图及图版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对平丹一号余甘的大小孢子、雌雄配子体发育、开花特性、果实发育规律和传粉生物学的研究,探明平丹一号余甘有性生殖机理、开花与果实发育规律,为制定平丹一号余甘丰产稳产的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1、大小孢子、雌雄配子体发育:平丹一号余花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四面体形四分体;成熟的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花粉;平丹一号余甘的雌蕊为上位子房,3心皮、3室、每室含倒生胚珠2枚,为厚珠心,胚囊为蓼形;通过观察发现,平丹一号余甘部分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及胚囊发育异常、致使不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不能进行受精。 2、开花特性、果实发育规律:平丹一号余甘雌雄同株,数朵簇生于花枝的叶腋,雌花主要集中在花枝基部以上第7—第9叶腋位处;雌花比例较低,春季雌雄花的比例为1∶29.83,秋季为1∶90.18;春季花期为28d,花后40d的坐果率为41.1%;秋季花期为25d,花后40d的坐果率为0,因此春季所开雌花是全年产量的基础;低温对雌花的开放有一定的影响;平丹一号余甘果实发育缓慢、落果严重,落果率为94.25%,主要由于授粉受精不良以及营养竞争引起。 3、传粉生物学:平丹一号余甘花粉近球形,平均轴径为18.80μm,表面具有网状纹饰,萌发孔为4孔沟型且细长;开花当天花粉的生活力和萌发率均较高,分别为78.6%和73.8%;-18℃的条件有利于保持花粉萌发率,贮藏30d萌发率仍保持在28.7%;P/O值为8444.5;传粉昆虫有11种,分属于4目7科,其中以膜翅目和双翅目的种类最多,各为4种,分别占36.4%;24.9~28.3℃为较适宜蜂类昆虫的活动的温度;风力传粉作用与天气情况密切相关,干燥的天气和一定的风力是进行有效风媒传粉的必要条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