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水画透视中“迷远法”的运用研究——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为例
【6h】

山水画透视中“迷远法”的运用研究——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山水画“迷远法”的概念与审美内涵

(一)“迷远法”的概念提出

1.山水画的透视方法及“迷远法”的定义

2.郭熙“三远法”和韩拙“迷远法”的关系

(二)“迷远法”的审美内涵

1.朦胧之美

2.含蓄之美

3.虚淡之美

二、山水画“迷远法”的表现特征及笔墨运用

(一)山水画“迷远法”的表现特征

1.“迷远法”的观察方法

2.“迷远法”的构图方式

3.“迷远法”的意象造景

(二)山水画“迷远法”的笔墨运用

1.空白即实景

2.笔墨生烟

3.统一渲染

(三)山水画“迷远法”的意境表现

1.“咫尺万里”的空间感

2.虚实相生的节奏感

3.虚淡优美的意境感

三、“迷远法”在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中的运用分析

(一)“迷远法”与桂林山水审美特质的关系

1.桂林的自然环境

2.桂林人文环境

3.桂林山水的审美特点

(二)名家作品中的“迷远法”运用及分析

1.徐悲鸿《漓江春雨》的水墨淋漓

2.李可染《雨中漓江》的厚重浑成

3.白雪石《象山早春》的清新空灵

四、“迷远法”在本人山水画中的运用实践

(一)“迷远法”对当代山水画的启示

(二)自然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三)“迷远法”的运用实践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成熟于宋元,明清以后山水画持续发展。中国山水画是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自然山水被赋予了其特殊的内涵与情感的表达,有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六法论”是中国画美术作品的重要美学原则和品评标准,最早提出“六法论”的是南齐谢赫。其在《古画品录》提出的:“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其中,“应物象形”能准确的把客观物象的形象在画纸中表现出来,能以小见大,达到“咫尺千里”之感,使其具有一定的表现客观对象的造型和空间感。中国画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散点透视法的透视取景原理。与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比较,散点透视更能让画家冲破空间的限制,能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能随心所欲的抒发自身的情感。北宋郭熙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韩拙在郭熙“三远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阔远、幽远、迷远”的“新三远”法,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韩拙的“三远法”是郭熙“三远法”的继承与发展,其“三远法”中的“迷远法”最为特别,表现了山水迷迷蒙蒙的感觉,强调了山水画的朦胧美和含蓄美。因此,韩拙的“迷远法”的透视法则,更适合表现南方景色,特别是运用于烟雨气候下的山水画创作。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南方山水的著名代表,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潮湿多变,降雨量丰富,春季更是细雨绵绵,山水经常被烟雨雾霭所笼罩,时隐时现,漓江烟雨成为桂林山水的一个典型的审美特征。得天独厚的桂林山水吸引了大批画家深入桂林写生创作,最早与桂林结缘的可追溯到北宋的米芾,清代石涛也出生于此,现代的山水著名画家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白雪石等,更是创作了无数以漓江山水为题材的中国画而闻名国内外。笔者在桂林生活三年,也深深的被桂林山水所吸引,并以桂林山水作为题材进行学习和创作,对“迷远法”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体会。 本文分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为山水画“迷远法”的概念与审美内涵。解释山水画的透视方法和“迷远法”的定义,说明郭熙和韩拙的山水画透视法的关系,阐述“迷远法”的审美内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山水画“迷远法”的表现特征及笔墨运用。讲述“迷远法”的观察方法、构图方式和意象造景,及其笔墨运用和意境的表现特征。第三部分是分析“迷远法”在桂林山水题材的山水画中的运用。通过对桂林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桂林山水的审美特点等的研究,阐述“迷远法”与桂林山水审美特质的关系,并以名家作品的分析,来认识“迷远法”特殊的艺术表现效果。第四部分为笔者在创作实践中对“迷远法”运用实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