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遗忘与铭记之间的张力——论方方历史题材的小说
【6h】

遗忘与铭记之间的张力——论方方历史题材的小说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背景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与相关概念阐释

一、方方小说中的重复性自然意象与历史意识之关联

二、历史:被人遗忘的宿命

(一)历史不可知论:《乌泥湖年谱》中的雪意象分析

(二)历史记忆被时间埋葬——《水在时间之下》的水意象分析

三、铭记历史的可能和方法

(一)现当代小说中的辛亥革命叙述与北伐战争叙述

(二)《民的1911》:铭记历史如何成为可能

(三)《武昌城》:如何还原历史的复杂面貌

四、历史选择的艰难性

(一)肉体暴力:现当代小说中的土改运动叙述

(二)精神暴力:《软埋》对于土改运动的呈现方式

(三)遗忘与铭记:历史选择的两难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90年代以来,方方先后创作《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民的1911》《武昌城》《软埋》等多部中长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在这里,本文把方方以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为表现对象,而非叙述背景的作品称为“历史题材小说”,并且对这部分作品进行重点阐述。方方部分作品仅仅以历史为故事的发生场景,如《风景》《花满月》等,则作为本文的参照对象。 目前,不少论者对方方历史题材作品的认识,尚未完全突破知识分子命运书写的角度。人们尽管发现这部分小说的思想价值,但是却忽视了它们的审美价值。同时,论者对方方历史题材的小说的研究局限在单个文本的细读批评,指出作家的历史叙述方式及其形成原因,但是几乎没有将这些小说视为一个完整的历史叙述系列,考察作家在文本背后,表达怎样的历史意识。事实上,这部分小说存在一以贯之的主题,并且表现方方比较复杂矛盾的历史观念。 在方方小说中,一些重复出现的自然天气意象可以作为阅读的切入点。米勒等理论家认为,小说中重复出现的要素能够产生意义,被作家多次描写意象指向作品的思想观念,这个结论可以用于解读方方作品。作家在《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中,把雪意象和水意象与人物命运连接起来,表达独特的历史观念。在小说中,人物的经历和命运体现丰富的社会历史进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方方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安排被时间无情埋没的命运,意味着复杂的历史难逃被人遗忘的宿命。在这里,历史似乎成为不可知的客体,再现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方方对历史的认知态度并非一成不变。作者在认识到历史被遗忘的宿命之后,认为还原历史的真相,铭记历史的发生过程,这些都是有意义和有必要的。作者认为,历史是可以被认识的客体。小说《民的1911》和《武昌城》的基本主题是铭记历史。由于历史与文学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二者之间的微妙差别,决定作家需要以小说的方式再现历史真实。在作品中,方方将真实的历史记载自然地融于情节和人物中。作者描写偶然性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思考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存在意义。同时,作者不断变换叙述视角,并且对同一事件、人物、场景进行重复叙述,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对历史事实进行再现。作家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现历史本身的复杂面貌。 最后,在人们怎样做出历史选择的问题上,方方陷入两难。作为反映土改历史的小说,《软埋》描写暴力因素与人性恶的关系。由于身体暴力给历史亲历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作者通过叙述不同人物对于同一事件的对话过程,展现人们在遗忘历史和铭记历史之间的矛盾态度。最后,作者从形而上的哲理层面,对历史本身进行严肃地思考。由于“历史”一词的含混性、多义性,作家描写亲历者与非亲历者围绕同一个事件,展开的对话活动,展现历史的复杂面貌。遗忘历史或是铭记历史,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体现出方方复杂的历史意识。 方方以史学意义上的真实为根基,对历史事件进行再现,形成一套独特的历史叙述风格。将方方放置到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语境中,能够清晰地发现方方的文学贡献所在。通过对比方方与格非、苏童等人的部分代表作品,发现方方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形成对话关系。对于历史不可知论,解构革命的崇高性与庄严性,表达时代批判的主题,方方作品亦有相应的体现。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作家充分发挥创作主观性,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历史的多种理解可能,突破人们对于历史的既有观念。方方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之间,存在诸多相似点。 总而言之,历史具有多种想象和叙述的方法。西方新历史主义的一些观念为国内作家表达自身对历史的多元化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在小说中,作家应该使用多种艺术技巧,表达丰富的历史观念,给读者带来新的经验和启示。需要值得的是,历史并非任人随意打扮的“小丑”,作家如果完全抛弃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文学亦有陷入虚无主义的危险。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方方给人们的启示在于,作家在展现历史复杂性的过程中,如何把文学虚构与史料典籍相结合,在其中取得一个平衡点,表达自身对于历史的深邃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