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调查研究
【6h】

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调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党和国家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2.立德树人要求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前的资助育人成效不够突出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1.研究勤工助学是贯彻执行国家资助政策的任务要求

2.研究勤工助学有利于丰富学校的育人内涵

3.研究勤工助学有助于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发展

(三)研究综述

1.勤工助学的价值意义研究

2.勤工助学的方式、方法研究

3.勤工助学的保障条件研究

4.勤工助学体系研究

5.勤工助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四)基本概念界定

1.勤工助学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民办高校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对象的选择

3.具体研究方法

一、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呈现

(一)学生对勤工助学的不同动机状况

2.学生不参加勤工助学的原因

(二)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度状况

1.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情况

2.不同户籍类型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情况

3.不同性别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情况

4.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情况

5.学生是否胜任勤工助学岗位的情况

(三)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积极性状况

1.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意愿情况

2.学生家长对勤工助学活动支持的态度情况

3.学生勤工助学信息获取难易度情况

4.学生勤工助学信息获取途径情况

(四)学生的参与方式和收支情况

1.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地点分布情况

2.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岗位类型情况

3.学生勤工助学月工作时间情况

4.学生勤工助学的月均收入情况

5.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生活费支出情况

(五)学生的权益维护及学生对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效能评价状况

1.学生有否遭遇侵权行为

2.学生遭遇侵权行为的类型

3.学生的维权方法

4.学生对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效能评价情况

二、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对勤工助学内涵认识不充分

1.学生普遍认同勤工助学的济困功能

1.学生获取勤工助学信息的机会少

2.学生获取勤工助学信息的途径单一

3.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少

(三)勤工助学岗位类型单一

1.岗位类型主要以服务型和劳务型为主

2.岗位地点多以校内为主,校外岗位少

(四)勤工助学济困育人功能不突出

1.勤工助学的“济困”功能不突出

2.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不突出

(五)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受到侵权不容小觑

1.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受到侵权

2.学生受侵权行为主因明显

3.学生对维权存在顾虑

三、影响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不足削弱了勤工助学的参与度

1.技能不足影响了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深度

2.心理负担限制了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广度

3.性格内向限制了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度

4.没有深入学习国家有关勤工助学的政策

5.对勤工助学政策条文认识相对片面

(二)社会对勤工助学支持不够弱化了学生校外勤工助学的参与度

1.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开发不足

2.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的时间成本较高

3.时间冲突限制了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度

(三)学校相关部门统筹不到位制约了勤工助学发挥最大效用

2.勤工助学信息发布的效果不明显

(四)家长的认识和实际支持与学生的参与度息息相关

1.有少部分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勤工助学

2.家长对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支持力度不够

四、改善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措施

(一)凝聚社会共识,拓宽校外勤工助学渠道

1.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勤工助学平台

2.发动社会力量,成立勤工助学资助基金

3.借助区域优势,培育优秀专业人才

(二)细化学校资助管理职能,提升勤工助学参与度

1.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提高学生的政策认知

2.设立勤工助学管理岗位,加强学生培训

3.积极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排忧解难

4.增加校内岗位的数量配置,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5.完善勤工助学考评办法,推荐优秀的勤工助学学生参加就业

6.以育人为目标,健全校内资助管理体系

(三)家校协同谋合力,为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保驾护航

1.搭建平台,实现家校信息互通

2.举办家校联席会,加强家校交流

(四)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打造勤工助学新引擎

1.以“德学”教育为抓手,提高学生的认识

2.以“五进”活动为平台,提升专业技能

3.以法律为保障,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勤工助学是国家资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途径。根据现有的文献归纳和分析得知,当前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的相关研究存在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较少以及调查对象不够全面等问题。本文借助广州市G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情况的调查问卷以及对该学院学生、教师、学生家长、校企合作企业管理人员的访谈资料,进行归纳对比,探讨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借此为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度和民办高校资助管理工作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首先对勤工助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办高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依照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分析,围绕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度、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方式和途径、学生的权益保护等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广州市G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表明:
  1.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经济困难、了解社会、增加人脉和帮助就业。同时发现有不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会耽误学习。
  2.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意愿积极但实际参与度不高。
  3.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参与情况略高于校外岗位,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同学、老师介绍或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获取勤工助学信息,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获取勤工助学信息的机会并不容易。
  4.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过程中遇到的侵权行为集中在被拖欠或克扣薪酬、被中介公司欺骗等方面,并发现仍存在参加勤工助学被别人看不起和个别学生会在遭遇侵权后选择“自认倒霉”的妥协方式应对。
  在对上述现状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影响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原因主要集中体现在学生自身技能不足、性格特点及对政策把握不到位、社会对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学校统筹管理效能不佳、家长认识不够等方面。文章认为要改善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不足的现状,应以企业、学校、家长、学生为主体,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学生层面入手,立体地提出改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合理化对策,探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度,实现勤工助学的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