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髓核摘除术后施术椎间隙的组织学和影像学变化
【6h】

髓核摘除术后施术椎间隙的组织学和影像学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主要试剂和器材

3.实验方法

4.观察项目及标本处理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X线变化特征

2.MRI变化特征

3.病理学检查变化

分析与讨论

1.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及其转归

2.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动物模型的建立

3.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影像学改变及其转归

4.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病理学改变及其转归

5.本实验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附录B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后路髓核摘除术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术式,其疗效如何各家报道不同。本研究构建兔髓核切除动物模型,观察摘除髓核后椎间隙内组织学变化和影像学变化,旨在探讨随时间推移髓核摘除后椎间隙的病理转归及修复改变,为临床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评价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
  方法:(1)实验分组造模:新西兰大白兔18只,将每只兔的L4/5椎间盘纳入实验组,L3/4椎间盘纳入对照组。术前用戊巴比妥耳缘静脉麻醉,常规术前准备,取右侧卧位,采用左后外侧入路,沿兔L4/5左后外侧肌间隙分离,暴露横突和倒“八”字区域(椎板与横突所构成)后,显露左后外侧纤维环,直视下用20ml无菌一次性注射器配合21G穿刺针,持针器夹持穿刺针的塑料头,尖端在椎间盘内的长度保留5mm长度,于纤维环后外侧平行终板方向刺入,然后回抽15ml即可吸出髓核,逐层缝合伤口。动物苏醒后随机分为术后4、8、12周3个模型组,每组6只,分笼饲养,术后予以肌注青霉素7天预防感染。(2)X线检查: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8、12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行CR检查,观察施术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并且计算术前及术后每只兔子的椎间隙高度指数 DHI及其改变值 DHI%,数据进行统计学软件处理。(3)MRI检查:分别于术后4、8、12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行MRI检查,观察施术椎间隙信号强度的变化,并且将检查结果按改良的Thompson分级标准分级,数据进行统计学软件处理。(4)病理学检查:于术后4、8、12周行X线及MRI检查后将兔子处死,取出实验组L4/5椎间盘及对照组L3/4椎间盘,制成石蜡包块,进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同时对石蜡包块进行免疫组化方法染色观察残余椎间盘组织中胶原纤维的类型及量的变化,并且按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判断指标计算出视野的阳性率,数据进行统计学软件。
  结果:(1)X线检查:术后第4周至第12周,X线可见实验组椎间隙高度进行性下降,平均DHI%值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减小,与对照组相比术后4、8、12周三个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MRI检查:术后第4周至第12周,MRI可见实验组椎间隙T2加权像信号逐渐降低,按改良的Thompson分级标准分级随时间延长逐渐偏向严重,与对照组相比术后4、8、12周三个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Masson染色显示,对照组中,纤维环排列整齐,胶原稀疏,以网状胶原为主;实验组中,术后四周可见残余椎间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出现较多类软骨细胞,提示软骨化生;术后8周胶原纤维较前增多,排列极度紊乱,可见较多介于软骨细胞和纤维细胞之间的细胞;术后12周时,视野呈现广泛胶原化,类软骨细胞减少,出现较多纤维样细胞,全层纤维结构模糊不清,随时间延长残余椎间盘胶原纤维量逐渐增多。(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对照组中,Ⅰ型、Ⅱ型、Ⅲ型、Ⅵ型胶原均有阳性表达,其表达量随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中,Ⅱ型胶原未见表达,Ⅰ型、Ⅲ型、Ⅵ型胶原均有阳性表达,并且随造模术后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1、髓核摘除术后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施术椎间隙高度丢失,;施术椎间隙的T2加权信号降低。
  2、术后施术椎间隙由Ⅰ、Ⅲ、Ⅵ型胶原所组成纤维瘢痕组织充填,而丧失了具有抗压能力的Ⅱ型胶原,使得术后残余椎间盘抗压能力下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