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巴尔干政策研究(1905-1914)
【6h】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巴尔干政策研究(1905-1914)

代理获取

摘要

创建俄罗斯大帝国是俄罗斯民族的一面精神旗帜。从彼得大帝继位起,俄国开始了作为欧洲大国的历史。除了内政改革之外,外交就成为其实现大国理想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俄国外交战略首要的是欧洲外交。而俄国内陆国家的地理特征和巴尔干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使巴尔干地区成为俄国欧洲外交战略的重点之一。彼得大帝的这一对外政策的基本点被历代沙皇所继承。作为一个大国,俄国巴尔干政策的确立和实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巴尔干地区、乃至整个欧洲历史的发展。 从彼得大帝开始到19世纪末,俄国在巴尔干主要是通过采取战争方式向黑海靠近。对于俄国来讲,黑海是南部俄国的主要通道,对于整个俄国的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从彼得大帝起,历代沙皇就把占领黑海两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作为俄国的“历史使命”。200多年的历史中,俄国逐步确立了在欧洲的优势地位,获得了黑海周围的大量土地,但由于土耳其和其它大国的干预,始终没能完成俄国的“历史使命”。19世纪中的叶克里木战争,标志着俄国欧洲优势地位的丧失。内忧外患使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开始转向以外交手段为主、以军事方式为辅的政策方针。随着巴尔干外交的接连失败,俄国把注意力移向远东和中亚。但俄国并没有彻底放弃巴尔干。1897年,俄国通过签订协定实施与奥匈合作维持巴尔干现状的政策。“东方问题”被暂时冻结,巴尔干保持了近十年的平静。但这并不意味着巴尔干被遗忘了。相反,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大国在巴尔干优势地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日战争的失败、远东外交的失利、国内危机的加深,使俄国外交重点重返巴尔干。奥匈吞并波黑标志着俄奥合作维持巴尔干现状政策的彻底破产。这也引起了巴尔干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巴尔干国家出现联合趋向,俄国外交逐步确立了支持巴尔干国家同盟的新政策。但巴尔干国家联盟的目的与俄国大相径庭,这就为俄国的巴尔干政策蒙上了一层阴影。随着战胜土耳其后同盟国家在领土分割问题上纠纷和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巴尔干同盟面临危机。但俄国在竭力维系巴尔干同盟的过程中,却没有明确一致的立场,相互矛盾的政策最终丧失了巴尔干国家的信任。同盟国内战不可避免。巴尔干形势进一步紧张。时隔不久,在巴尔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文章认为,一战前近十年中,俄国巴尔干政策的推行和实施,不仅标志着俄国外交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战爆发的重要诱因。对此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予以关注过,但成果较缺乏。因此,本文通过对一战前俄国巴尔干政策的研究,试图初步探索俄国的巴尔干政策与一战爆发之间的若干联系。这对多角度研究一战起源这一重要的历史课题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