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女性生命体验的独语与对话——论世纪转型时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死亡”叙述
【6h】

女性生命体验的独语与对话——论世纪转型时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死亡”叙述

代理获取

摘要

中国当代文坛中一直不乏有关“死亡”的叙述。当时间推进到世纪转型期,有关“死亡”的叙述尤为突出。在莫言、阿城、马原、余华、洪峰、苏童等作家笔下,死亡场景与死亡意象高频率地出现。他们用自己或真实感人或迷幻荒诞,或暴力血腥或奇诡恐怖的创作不断的丰富着当代文坛的“死亡”叙述,充分显现了对于死亡存在的深层思索与审美观照。 在世纪转型期众声喧哗的“死亡”叙述中,女性文学中的“死亡”叙述可谓别开生面。女作家以她们各自不同的叙述方式,以各种现代性的艺术手法多角度的表现了人形形色色的死亡的存在,诠释了各自不同的死亡观!有关“死亡”的叙述在不少女作家笔下频繁的出现。相对而言,在这一方面,评论界显得有些沉默。具体从“死亡”这一角度切入对当代,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这一段的女性文学并对之进行系统分析的相关研究还是十分贫乏的。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突破口。本论文正是立足于此,以世纪转型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小说文本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解读女作家对于“死亡”的多样叙述。 死亡的存在指向人生命的结束。死亡存在的不可确定性以及不可体验性让人们对于死亡有着太多的困惑与不解。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死亡的思索。世纪转型期,女作家以死观生,在表现自己对死亡现象深刻感受的同时进一步在死亡的存在中深刻审视人之为人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毕淑敏的《预约死亡》、《拯救乳房》,到蒋子丹的《蓝颜色》、《左手》、《圈》、《绝响》再到陈染的《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时光与牢笼》、《巫女与她的梦中之门》,女作家在一个又一个的“死亡”叙述中展现她们对于生命存在的深层感悟。 世纪转型期,女作家在“死”的存在中诘问“生”。在生死的轮回中审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面对“死亡”这一主题,女作家亦展现出自己对于女性的深层思索。在对“死亡”的不断叙述中,女作家在不断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努力地寻找属于女性自我的主体存在。女作家从女性自身的性别体验出发,在一种重塑女性形象的写作中颠覆着父权制熏陶下的传统观念,展现女性真实的生存景观,探索属于女性自我存在的多重文化意蕴。此一时期,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这么几方面的“死亡”叙述:一是女作家对于女性在爱情失落后的自杀现象的叙述;二是女作家笔下的弑母、弑女、弑夫题材;三是女作家所展现的女性因难产、早产等状况的出现而导致的生育之死。 世纪转型期,女作家从个体的生存本身出发,自觉的、多角度的表现对于死亡现象的深刻感受。像毕淑敏、蒋子丹,陈染以及徐小斌、迟子建、方方等人的小说创作中对于“死亡”的叙述都是十分具有典型意义的。可以说,女作家正是用自己的创作不断的在丰富着当代文坛上的“死亡”言说, 展现当代死亡主题在女性文学中所散发出来的艺术之美,进一步开拓女性文学在当代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价值与内在意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