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6h】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一、 走进“万水千山”的世界--导论

1 、 三毛作品研究现状

2 、 形象学视野下三毛作品中的异国形象

二、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游移

1 、“三毛热” :从“意识形态”形象到“乌托邦”形象

2 、“三毛神话” :从“乌托邦”形象到“意识形态”形象

三、 “自我”与“他者”之互动--故事和生活创造“笔”

1 、 言说自我:注视者--“空间凸显”

2 、 言说他者:被注视者--“希声有象”

3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注视的受制因素

四、 双重形象之立体显现

1 、 艺术创作:“修辞”与“模拟”的冲突

2 、 心灵历程:“流浪”与“红尘”的矛盾

3 、文化语境:“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冲撞

五、 “异国”与“他者”之歌咏--三毛作品之文学接受

1 、 审美阅读:一种“求异”文体的胜利

2 、 审美主体:在“生命童话”中寻求“他者”

余论

主要参考书目

一、 文学资料

二、 理论参考书

三、 背景及期刊资料

展开▼

摘要

文学艺术离不开形象,艺术的力量在于形象的力量。形象研究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方法则能够开辟形象研究之新领域。本文即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切入三毛作品,这是评论界尚无人涉及的领域。这种实践,不但能开拓发展起步中的我国形象学研究的文本操作层面,还能补充中国传统文学中已有之的“象”的理论。此外还可为国内外三毛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纠正对其解读中存在的错位及谬误,从而达到对三毛的真正理解,达到对其文本的真正审美把握。
  全文共分五部分。导论部分有针对性地介绍三毛作品研究现状,同时提出笔者进行三毛研究的理论框架,即形象学视野下三毛作品中异国形象的解读,界定其异国形象的研究范围及对其阐释的三个层次:文化语境阐释、总体阐释和文本内部阐释。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从文化语境和总体阐释入手分析三毛的异国形象的类型与功能。在类型上,这些形象有一个从意识形态向乌托邦的过渡及从乌托邦向意识形态的回归过程。这个成功的过渡和回归奠定了三毛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功能上,这些形象除了言论自我,凸显注视者空间,也言论了“希声而有象形”的“他者” 。故“他者”并非对异国现实的复呈,而是存在诸多受制约的因素的。这两部分论述的目的还在于通过三毛对“异”的文学叙事与想象,或多或少地还原一个在其背后隐藏的历史变迁中的台湾社会复杂的自我形象。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主要属于文本内部阐释,分别分析三毛形象及三毛作品的接受。三毛文体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贯穿始终的“我”的视角和求异的文体。从三毛的艺术创作,心灵历程及所处的文化语境三方面进行对文本中的“我”及创作主体三毛进行双重本文的分析是有其意义和价值的。通过对三毛求异文体的分析则可使我们理解其异国形象、其艺术虚构的本文获得特殊感染效果的深层原因。这两部分论述的目的还在于通对三毛的“异”的接受情况研究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相应社会群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及深层渴望。
  余论部分给三毛以当代文学史上的定位;并说明对三毛作品的形象学分析的理论意义,不但在于使三毛具有新的美学意义,还在于以此作为建构中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大厦的一次抛砖引玉的尝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