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GIS和RS的黔中喀斯特山区植被与土壤侵蚀效应动态变化研究——以南明河上游流域为例
【6h】

基于GIS和RS的黔中喀斯特山区植被与土壤侵蚀效应动态变化研究——以南明河上游流域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 2 章 研究区及数据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源及数据特征

2.3 研究内容

第 3 章 植被信息提取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3.1 数据预处理

3.2 植被覆盖度提取

3.3 植被组成与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 4 章 土壤侵蚀特征动态变化分析

4.1 数据预处理

4.2 2004-2008 年土壤侵蚀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 5 章 植被与土壤侵蚀效应动态变化分析

5.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指数特征

5.2 阔叶林土壤侵蚀动态变化

5.3 针叶林土壤侵蚀效应

5.4 灌林地土壤侵蚀效应

5.5 草地土壤侵蚀效应

5.6 农用地土壤侵蚀效应

5.7 本章小结

第 6 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图版

声明

展开▼

摘要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问题正逐步演变为继北方沙漠化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积极因素,良好的植被覆盖可以有效抑制水土流失,而破坏地表植被,必将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喀斯特地区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本底条件,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等特性,使得对于喀斯特地区植被与土壤侵蚀的研究显得异常重要。当前,对于喀斯特地区的研究(特别是大中尺度)鲜有报道,且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
  本研究以黔中喀斯特山区南明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RS和GIS技术,以2004年、2006年和2008年三期CBERS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以植被类型和植被覆盖度为主要植被指标,以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相关标准和规程为依据,分析研究流域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研究喀斯特山区植被类型与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动态效应,综合分析植被在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探求喀斯特山区植被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特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2004-2008年间,植被结构得到大幅度调整。
  植被类型方面,至2008年,针叶林、灌林地和农业用地面积各有不同程度增加,阔叶林、草地面积持续下降;
  植被覆盖度方面,研究区主要以0.45-0.70的中高覆盖度为主,>0.70的高覆盖度面积有所下降,低覆盖度和中覆盖度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至2008年针叶林低覆盖度无分布,农用地低覆盖面积也有大量减小(较2004年减小97.73%),其余植被类型的低覆盖度面积不同程度略有增加。
  从各类植被类型的转化来看,至2008年,灌林地、针叶林和农用地为主要转入类型,阔叶林面积持续大幅度下降。
  (2)2004年研究区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2006年侵蚀程度有所恶化,中度侵蚀面积大幅度增加,强烈侵蚀面积也有所增加;至2008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恶化趋势有所缓和,轻度侵蚀再度成为主要的侵蚀形式,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小;在2006-2008年间,剧烈侵蚀面积略有增加,主要由部分破坏生境的持续恶化导致,因此,需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同时,重点关注脆弱和已破坏生境的治理与改善,防止“一边治理,一边恶化”的趋势蔓延。
  (3)黔中喀斯特地区植被与土壤侵蚀强度的关系密切。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发生率总体上表现为林地>草、灌类植被>农用地的特征,与非喀斯特地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各植被类型不同覆盖度等级土壤侵蚀效应反映出:阔叶林、针叶林和灌林地上微度侵蚀与覆盖度关系不明显,轻度侵蚀与覆盖度大体呈正比关系,中度及中度以上侵蚀与覆盖度呈近反比关系;草地分布区域,轻度侵蚀与覆盖度呈近正比关系,中度及中度以上侵蚀与覆盖度关系不显著,但总体上表现出覆盖度越低,土壤侵蚀越发育特征;农用地上中度及中度以上侵蚀与覆盖度近似呈反比关系。另外,覆盖度<0.45的灌林地、阔叶林地上土壤侵蚀发育,覆盖度在0.30~0.70区域的农用地土壤侵蚀程度较严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