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甘蓝型隐性核不育双低杂交油菜油研系列品种抗(耐)油菜菌核病异地鉴定
【6h】

甘蓝型隐性核不育双低杂交油菜油研系列品种抗(耐)油菜菌核病异地鉴定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2.试验过程

3结果分析

4.小结与讨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展开▼

摘要

试验采用本所选育的优质杂交油菜油研7、9、10、11号与抗病品种中油821(CK1),感病品种蓉油4号(CK2),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质杂交油菜秦优7号在贵州思南、安徽滁州、湖南常德进行菌核病异地鉴定,并在思南进行室内菌丝体接种鉴定,从中筛选出适合长江流域推广的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 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不同品种的发病率、病指、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油研品种在3个试验点的平均发病率、病指分别为47.56%和23.97,分别高于秦优7号(发病率29.69%,病指12.11)、中油821CK1(发病率37.94%,病指17.41)、蓉油4号CK2(发病率37.78%,病指21.23)的田间发病率和病指;4个油研品种的平均产量为177.74kg/667m2,高于中油821CK1(159.29kg/667m2、)、蓉油4号CK2(137.98kg/667m2)和秦优7号(156.14kg/667m2)的产量。稳定性分析表明,油研品种的回归系数(0.9462-1.2581)均大于中油821CK1(0.9192)、蓉油4号CK2(0.7722)和秦优7号(0.9147),丰产和稳产性好,综合评价为较好至很好,而中油821CK1较好,秦优7号一般,蓉油4号CK2差。虽然油研品种总的发病率和病指比对照品种高,但产量较高,说明油研品种感病后自身补偿能力强,具有较好的耐病能力,在长江流域各油菜主产区推广中,尽管发病相对较重,仍有较大的推广面积和市场份额,油研种业多年的推广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说明了并不是发病率高的品种就没有推广的潜力,发病率低的品种就有推广的潜力,本试验结果表明,虽然秦优7号的发病率在各点都较低,但它的产量并不高,说明它的丰产性差。 初花至终花的经历天数与田间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育种中,选择花期短、花期集中的品种,缩短菌核病的侵染时间,达到降低菌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指,说明通过杂交育种的途径是可以选到抗性好的优质杂交组合或品种。 室内菌丝体接种鉴定结果:病斑直径最大的是油研7号,达5.08cm,最小的是秦优7号,病斑4.13cm,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品种间病斑直径差异达显著水平(F(6,6)=13.67>F(6,6)0.05=4.28)。研究表明:室内接种鉴定病斑直径大小与田间自然鉴定发病率呈极显著正相关(0.923),与病指呈显著正相关(0.860);发病率与病指显著正相关,病斑直径大小、发病率、病指与产量相关不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