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贾樟柯电影中后现代性观念的解读
【6h】

贾樟柯电影中后现代性观念的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第一章 后现代性的概述与界定

1.1 后现代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2 后现代概念的辨析

1.3 后现代性的特点

第二章 贾樟柯后现代性电影观念的形成

2.1 第六代导演的普遍性

2.1.1 存在意识的觉醒

2.1.2 后表意机制的影响——制度下的多元化表达

2.2 新现实主义与其他电影的启发

2.3 “小人物”的焦虑

第三章 贾樟柯电影的后现代性观念

3.1 “碎片”意识的体现

3.1.1 完整意义的“碎片”

3.1.2 “碎片”的建构——怀旧的审美形态

3.2 “游牧·超真实·块茎”的体现

3.2.1 寻求游牧式的创作自由

3.2.2 对“超真实”的信仰与反叛

3.2.3 块茎式的故事叙述

3.3 对“公正”的探讨

3.3.1 “弱势人群”概念的置换——“公正对象”的重新定义

3.3.2 “平等”与“公正”的区别——对“公正规则”的审视

3.3.3 多元视角下的社会现状——“公正条件”的阐释

第四章 后现代性观念对国内电影的影响

4.1 电影探索主题的转变

4.2 后现代性观念与国内电影观念的融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