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近现代气候变化及环境响应研究
【6h】

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近现代气候变化及环境响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1 绪 论

1.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

1.2 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1.2.1 地质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1.2.2 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1.2.3 近代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1.2.4 现代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1.3 选题来源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思路与目的

1.6 研究意义

2 塔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植被

2.6 土壤

2.7 社会经济环境

3 红柳沙包记录的近现代气候变化

3.1 红柳及红柳沙包

3.2 古气候环境变化序列重建

3.2.1 沙物质粒度重建

3.2.2 枯枝落叶TOC、TN、C/N重建

3.2.3 枯枝落叶中阳离子重建

3.2.4 碳同位素重建

3.2.5 孢粉重建

3.2.6 氧同位素重建

3.3 塔南地区近现代时期的气候变化

4 基于器测的现代气候变化

4.1 热量相关要素变化

4.2 水分相关要素变化

4.3 风况相关要素变化

4.4 现代气候变化特征

5 基于遥感影像分析的现代环境变化

5.1 图像数据来源

5.2 图像处理

5.2.1 图像校正

5.2.2 信息提取原理

5.2.3 信息提取

5.3 塔南地区现代环境变化

5.3.1 山前平原环境变化

5.3.2 中山带环境变化

5.3.3 高山冰川变化

5.4 现代环境变化特征

6 塔南地区现代时期气候变化的环境响应

6.1 植被长势对于气温变化的响应

6.2 植被区位分布对水分要素变化的响应

6.3 土壤湿度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

6.4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7 结论与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7.2.1 误差分析

7.2.2 相关性弱

7.2.3 数据量小或缺失

7.2.4 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在全球升温的背景下,极端灾害性气候事件不断频发,全球变化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为了更好地理解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本文选取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进行研究,主要利用红柳沙包沉积纹层中的气候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研究区域近现代气候序列,综合了所有指标重建结果,并结合现代器测气象数据,分析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再结合卫星遥感影像,进一步探讨塔南地区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 首先,根据策勒、民丰、若羌气象站1960~2011年器测气象数据和红柳沙包沉积纹层中的沙物质粒度、孢粉、落叶中的阳离子、碳同位素、氧同位素等气候代用指标重建的过去4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合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数据,及自建气象自动观测站获得的实时数据,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在西风带的控制下,降水增多,最低气温变化显著上升,风沙作用有所减弱。温度变化拐点出现在1996年左右,而降水变化的拐点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 其次,通过分析1990年(±3年)、2000年(±2年)、2010年(±1年)、2015年(±1年)遥感影像,发现塔南地区高山带(海拔5000m以上)夏季冰川面积呈微弱的扩张趋势。中山带(海拔2000~5000m)植被长势趋好,植被覆盖面积明显扩大。高山带冰川和中山带植被受人类影响较小,变化趋势反映了气候环境向暖湿方向发展。山前平原带受人类社会活动影响显著,绿洲的面积在扩大的同时,绿洲发展显示出以水源为中心的放射性扩张趋势。 再次,通过对实时、日、月、年、代等不同尺度的各种气象要素、气象要素与浅层土壤湿度、气象要素与红柳沙包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太阳辐射是气温日、月变化的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气温升高又驱动山前泉水溢出带植被可以获得更多的可利用水,促进环境变化。而在沙漠内部、人类活动控制的绿洲地区,气温是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水是环境变化的区位决定性因素,而气温是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本文首次以塔里木南缘地区为整体研究对象,从区域尺度综合分析了冰川、中山植被、山前绿洲的变化特征,发现生态环境经历了由恶化到改善的转变过程;同时又整合了红柳沙包沉积纹层中的沙物质粒度、有机物、阳离子、碳同位素、氧同位素及孢粉等重建结果,揭示了区域增温的全球变化响应机制;而后又通过分析自建气象观测站的实时高频观测数据,发现浅层土壤湿度与的大气温度的高度相关性,证明了气温是区域水资源条件改善的驱动因素;最后依据水资源、环境要素、气候要素、人类活动等四个方面不同尺度数据的相关分析,证实了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发现了升温带来区域性增湿,进而改善生态环境的响应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