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旧故事”书写到“跨文体”形式的位移——论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集体记忆书写
【6h】

从“旧故事”书写到“跨文体”形式的位移——论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集体记忆书写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记忆书写背后的国家想象与身份认同

第一节 “返城”时刻身份认同的危机

第二节 知青集体记忆书写的“文化”。转型

第二章 “旧故事”的多种改写方式

第一节 下一步踏向何处?

第二节 探索中的文体实验

第三章 解剖“跨文体”下的“旧故事”

第一节 《暗示》与世纪末前后的“跨文体”热

第二节 记忆言说功能的嬗变

第四章 “进步的回退”

第一节 “复归于质朴”的《日夜书》

第二节 记忆书写的意义与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知青集体记忆书写是文学对一场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社会化、历史化的建构过程。“知青”在此不仅意味着“背景”、“题材”或“个人生活经历”,更暗含着文学与其所处的历史场域之间错综复杂的对话关系。跳出单一的审美范畴来重审这一类型的文学创作,可以发现韩少功的小说正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对有关知青集体记忆的“旧故事”进行不断重塑与变形的过程中,才显现出了“跨文体”形式的文本实验性。本文以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集体记忆书写为切入点,力图回归八九十年代以来特定的历史现场,还原评论者所逐步建构的文体实验经典。从而发掘韩少功小说中知青集体记忆书写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并直面其创作的困境与局限。
  论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分析知青集体记忆书写在20世纪80年代的写作背景及其审美意识形态。从集体记忆对于“个体”和“集体”两个层面的映照关系来看,韩少功等作家诸多文本的互译显现出知青集体记忆书写中的国家想象和身份认同意味。第二章依托对韩少功小说文本的细读,剖析韩少功在知青集体记忆书写逐渐失去“社会问题”式文学写作的轰动效应之后,对小说创作在文体、语言和叙事方面所进行的多种尝试与努力。这既是韩少功的困境突围之举,也是他力图剥离“旧故事”型的写作,转而进行“跨文体”形式的位移的过程。第三章以《暗示》的考察为中心,剖析其与世纪末的期刊“跨文体”热潮之间复杂的勾连关系,并进一步挖掘“跨文体”泡沫下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集体记忆书写言说功能的嬗变。第四章剖析《日夜书》在“跨文体”写作上出现的“进步的回退”现象,重审韩少功知青集体记忆书写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并尽量客观的审视其记忆书写的局限性。
  讨论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集体记忆书写,是从一种新的视角对文学经典化过程进行的一次剖析与剥离。这种重读某种意义上来讲既面对作家个体,也面对整个“知青文学”,当然,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厘定概念、划清界限,而是为了呈现更为复杂、生动的文学文本与文学现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