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
【6h】

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关于隐喻的研究

1.1.1 隐喻

1.1.2 概念隐喻

1.1.3 空间隐喻及垂直空间隐喻

1.1.4 道德隐喻及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

1.2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

1.2.1 犯罪及犯罪人

1.2.2 青少年犯罪

2 问题提出

3 实证研究

3.1 实验一: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与垂直空间位置间的内隐联结及强度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工具

3.1.3 被试选取

3.1.4 实验材料

3.1.5 实验设计与程序

3.1.6 实验结果

3.1.7 讨论

3.2 实验二: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与垂直空间位置间的外显联结及原因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工具

3.2.3 被试选取

3.2.4 实验材料

3.2.5 实验设计与程序

3.2.6 实验结果

3.2.7 讨论

3.3 实验三:影响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心理表征的因素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工具

3.3.3 被试选取

3.3.4 实验设计与程序

3.3.5 实验结果

3.3.6 讨论

4 综合讨论

4.1 认知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的影响

4.2 个性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的影响

4.3 狱中再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一方面,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已经被证明具有现实性,但因被试的不同,道德概念与垂直空间位置的具体联结方式也不同。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者这一群体具有特殊性,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来探讨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
  实验1和2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迫选式纸笔测验,考察无意识条件和意识条件下青少年犯罪者是否已形成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若存在,具体的联结方式及联结强度又是怎样的。实验3通过被试基本信息问卷和中国罪犯测试个性分测验(COPA-PI),来探讨青少年犯罪者的人口学因素及个性因素是否会对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产生影响。
  结果表明:在无意识条件和意识条件下,青少年犯罪者均形成“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联结,但与一般青少年相比,其联结强度较低,认知因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青少年犯罪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偏低,但并未发生扭曲,个性上在变态心理、犯罪思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但其他方面基本正常,无明显缺陷,这是青少年犯罪者形成“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联结的原因。但同时因为其认知、个性上的问题,使得其虽形成与一般青少年相同的隐喻联结,但联结强度较低;狱中再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者形成“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联结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无论是在无意识条件下还是意识条件下,都能提高其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的联结强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