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萨尔图油田北一区二排河流-三角洲环境中不同类型砂体内部结构研究
【6h】

萨尔图油田北一区二排河流-三角洲环境中不同类型砂体内部结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1章研究区概况

1.1研究区地质概况

1.2区域地层特征

1.3构造发育简史

1.4开发概况简述

第2章地层划分及对比

2.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2.2基准面旋回的确定

2.2.1短期基准面旋回(SSC)的识别标志

2.2.2中期基准面旋回(MSC)的识别标志

2.3地层对比格架的建立

2.4地层特征

第3章沉积微相特征

3.1相标志

3.1.1岩性特征

3.1.2沉积构造特征

3.1.3古生物特征

3.1.4砂岩厚度及沉积韵律特征

3.1.5电测曲线特征

3.2沉积微相划分及特征

3.2.1辫状河

3.2.2曲流河

3.2.3三角洲内前缘微相类型及其特征

3.3相模式

3.4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3.4.1 P11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3.4.2 P12a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3.4.3 P12b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3.4.4 P13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3.4.5 P14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第4章不同沉积类型河道砂体成因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

4.1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研究思路

4.2相关概念

4.3辫状河砂体形成机理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

4.3.1辫状河砂体沉积机理及水动力条件分析

4.3.2辫状河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

4.4曲流河砂体形成机理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

4.4.1曲流河砂体形成机理

4.4.2曲流河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

4.4.3密井网资料

4.5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形成机理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

4.5.1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形成机理

4.5.2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

4.5.3密井网资料

4.6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

4.6.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

4.6.2密井网资料

第5章地质知识库的建立

5.1不同类型河流的基本约束参数

5.2河道表征参数之间的关系

5.3垂向层序及主要岩相类型

5.2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原型模型建立

5.2.1辫状河原型模型

5.2.2曲流河原型模型

5.2.3水上(下)分流河道原型模型

第6章储层物性参数求取

6.1概述

6.2参数求取

6.2.1泥质含量

6.2.2孔隙度

6.2.3渗透率

6.3解释成果与生产实践的检验

第7章储层建筑结构特征分析

7.1非均质性研究

7.1.1层内非均质性

7.1.2层间非均质性

7.1.3平面非均质性

7.2不同类型砂体物性分析

7.2.1辫状河砂体

7.2.2点坝沉积

7.2.3分流河道:

第8章不同成因环境下剩余油分布规律

8.1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8.1.1三角洲分流平原

8.1.2高弯度曲流河

8.1.3低弯度曲流河

8.1.4三角洲前缘

8.1.5辫状河沉积

8.2不同环境下垂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8.3综合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河道砂内部建筑结构,可以为了解剩余油分布规律,保持油田高产稳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此外,如何将宏观与微观的因素结合起来,将密井网研究成果及野外露头研究成果有机的结合起来,用于指导油田生产实践,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首先通过对10口取芯井的详细解剖,确立了研究层段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方案,进而对研究区225口开发井进行了精细划分对比,进行了不同类型河道所处环境的微相识别与划分,并建立了研究区的相模式.结合沉积环境从宏观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河道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对不同类型砂体建筑结构进行了分析.此外,总结了国内外野外露头及河流工程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研究区的地质知识库,初步量化了不同类型河道的形态参数.还建立了不同类型河道的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测井解释模型,由于引入了多元拟合及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手段,其计算精度高于常规解释结果,为精细分析储层内部性质奠定了基础.最后,利用解释成果计算分析了储层平剖特征,并分析了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对储层内部性质的影响.半定量的评价了不同成因单元剩余油挖掘潜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