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近代中国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影响(1800-1935)
【6h】

近代中国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影响(1800-1935)

代理获取

摘要

中国银产稀少,秦汉以金为上币,铜为下币,至东汉巨量黄金突然“消失”,宋元两代有所发展的纸币至明代因持续贬值而失败。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便于大额交易及远程携带的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受国外影响,中国开始了以银为货币的历程。中国近代白银货币有其显著的外部供给性,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白银的生产主要在美洲,并受美英资本控制;二是世界白银定价权掌握在伦敦、纽约经纪商手中,并受美英印等国政府影响;三是中国的白银输出入由外商或外国银行控制。由此造成中国银本位制度建立进程缓慢,并且非常脆弱,废两改元后确立的银本位制度仅仅存在了2年半的时间。
   由于白银货币的外部供给性,近代中国白银购买力与世界白银购买力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1800-1935年)达0.92。世界银贵(白银购买力上升或银价上涨)时,中国白银外流,中国近代的几次白银外流均发生在银价上涨(或白银购买力上升)超过10%的时期。近代中国总体及大多数年份的白银、贸易双入超的奇特现象即源于白银货币的外部供给性。
   数据分析显示,19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银钱比价上涨与白银购买力上升密切相关,1801-1845年间两序列相关系数达0.95,属于高度正相关,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884529,说明两个序列在短期内偏离长期稳定趋势后有很强的回调力量。这一时期中国钱计物价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动,中国白银购买力的上升是世界白银购买力上升的区域表现,因此19世纪上半叶中国银钱比价上涨的长期变动原因是银贵,而非钱贱。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从人丁向田亩、资产过渡;由劳役、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的转变过程。农业社会的实物税是以农民所得为基础计算征收的,并且通过荒政等制度安排调节征收数量。清代以货币税赋为主,但未认识到白银购买力变动对农民所得及税负的影响,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嘉道年间两次白银购买力的大幅上升,田赋定额不变,加重了农民负担,引发了两次农民起义。清末白银购买力下降,田赋总额增加低于银价变动幅度,农民田赋负担并未加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