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逃亡探寻之旅——试论陈染对荒诞异化的抗争
【6h】

逃亡探寻之旅——试论陈染对荒诞异化的抗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荒诞异化:陈染的内心感悟与文本彰显

第一节创作基础:真实生活中的体验

(一)陈染个人的成长经验

(二)时代以及哲学、文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创作实践:作品中的荒诞异化

(一)荒诞社会对人的扭曲

(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三)现代人“家园”缺失、“无家可归”的生存焦虑

(四)现代人的“失语”

第二章 “逃亡”式的“孤独”:陈染对生存的理解与抗争

第一节 “孤独”:对生存状态的“素描”

(一)作品中的“孤独人物”系列

(二) “孤独”的精神实质

第二节 “孤独”:鲁迅和陈染的共识与共守

第三节 “孤独”:通过文本形式传达

(一)文本中语义所隐含的“孤独”

(二)文本中语用所隐含的“孤独”

第三章迷恋式的“死亡”:陈染深层探寻的归宿

第一节 “死亡”:陈染笔下深层探寻的主题

(一)陈染笔下的“死亡”类别

(二)陈染笔下的“死亡”内涵

第二节陈染“死亡”意识的唯美观

第四章超越“死亡”与生活“准和解”:陈染思想的转变

第一节从偏执、叛逆到温和、平淡

第二节走向温和平静下的“准和解”状态

第三节后期作品中变化的形式风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纵观陈染的创作,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形式,都给人一种独特感。表面上看,她始终在以自说自话的方式书写着女性独特的生存状态和经验感受,由此,评论界对陈染的研究多是从女性主义或“个人化”“私人化”的角度着眼,其他方面少有涉及。实际上,陈染的作品不仅仅是女性文本,更不能偏颇地认为是“私小说”、个人生活大展览。作为一个有思想深度、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陈染从自己最熟悉的女性身心体验及感受出发,最终却实现了一种超越、抵达了一种深度——将个人体验上升到更宽泛的人的“类”性上,以探幽索微的目光审视着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类的异化、现代人共有的生存困境,并不断地寻求出路来摆脱困境、找寻人类的精神家园,折射出陈染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 本文主要从陈染创作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考出发,对她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梳理,从而整合出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并对之进行研究,即:出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清醒认识、对荒诞异化的抗争、对人类存在本真状态的圃守,陈染开始了她的逃亡探寻之旅(她既是在逃——-逃离荒诞异化,同时又是在探寻——寻求出路),经由偏执、激烈地对“孤独”、“死亡”的叩闯、迷恋,最后走向了平静,选择了与生活的“准和解”。这也展示了陈染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以及矛盾的心态,但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她对“人”的关怀、对“生存”的哲理性思考,是她深刻的、始终摆脱不掉的“精神深度”。陈染的逃亡探寻之旅,实质上就是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坚守人类本真、寻找心灵启示和精神支柱的过程。 当下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精神却出现了严重危机——人们逐渐失却了崇高的信仰,而转向对金钱、享受的盲目追求、膜拜,欲望主义、享乐主义肆虐泛滥,实用主义、现世观念取代了理想主义。这时的文学也面临着俗化的危险,许多作品丧失了具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度感,甚至打着“通俗化”的旗号走向庸俗化、恶俗化,而真正严肃的文人、作家却被束之高阁,鲜有人问津。陈染却能不为这些所纷扰,始终保持着内省的姿态,立足于对人的关怀,书写着掩盖于生存表象背后的那种生存之痛以及对精神家园的孜孜追寻,她的作品无异于是这个缺乏深度的浮躁社会中的一道精神之光,是这个文化普遍俗化时代的必需。所以,从哲学、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以“人”的存在问题作为着眼点对陈染的作品进行系统的解读、深层次的挖掘,不但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对当下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