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厚度与眼轴、角膜曲率及屈光度相关性的研究
【6h】

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厚度与眼轴、角膜曲率及屈光度相关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 研究材料

3 方法与步骤

4 临床资料记录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

2 一般资料:

3 两组间眼压、屈光度、眼轴和角膜曲率

3 各测量位置脉络膜厚度

4 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脉络膜厚度与年龄、性别、眼别、眼压和角膜曲率等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5 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时屈光度未取绝对值

6 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眼轴与年龄、性别、眼别、眼压、角膜曲率、屈光度的关系

7 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两组的眼轴与各个测量位置的脉络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度近视脉络膜厚度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OCT)扫描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域脉络膜,并测量脉络膜厚度。观察低度近视及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域脉络膜厚度分布规律,以及在低度近视及高度近视患者之间黄斑区域脉络膜厚度变化。探讨眼轴、角膜曲率及屈光度对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域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临床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4例(66眼)高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数≥-6D或眼轴长度≥26㎜),并取39例(74眼)健康志愿者(等效球镜度数-3D~1D)作为临床对照组。使用Zeiss Cirrus HD-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以长度为6㎜的单线0°扫描线对黄斑区进行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黄斑中心凹鼻侧及颞侧,间隔500μm直至颞侧及鼻侧2500μm。并使用非接触生物测量仪Lenstar LS900检查眼轴长度、水平角膜曲率、垂直角膜曲率等生物数据,检测3次,仪器自带分析软件,自动读取分析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以0.1为检验水准,其余统计学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资料统计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性别分布、眼别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
  2两组间眼压、屈光度、眼轴和角膜曲率结果:
  2.1高度近视组的平均眼压14.58±2.23mmHg,平均屈光度(-8.07±1.95)D,平均眼轴(26.49±1.19)㎜,平均水平角膜曲率(43.24±1.56)D,平均垂直角膜曲率(44.57±1.64)D。
  2.2正常对照组平均眼压14.84±2.26mmHg,平均屈光度(-1.32±1.16)D,平均眼轴(23.77±0.87)㎜,平均水平角膜曲率(43.31±1.35)D,平均垂直角膜曲率(44.15±1.38)D。
  2.3组间屈光度数、眼轴长度存在明显差异(P<0.001);而组间眼内压、水平角膜曲率、垂直角膜曲率无差别(P>0.05)。
  3各测量位置脉络膜厚度(单位:μm):
  3.1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下(186.86±53.713),鼻侧500(173.92±56.71),鼻侧1000(164.44±56.09),鼻侧1500(149.61±54.78),鼻侧2000(131.68±52.56),鼻侧2500(114.91±45.76);黄斑中心凹颞侧500(186.53±51.16),颞侧1000(193.35±54.53),颞侧1500(198.11±54.52),颞侧2000(192.26±54.02),颞侧2500(182.23±56.10)。其中脉络膜最厚在颞侧1500处(213),然后是黄斑中心凹下(202),最薄在鼻侧2500处(133),各个对称位置的脉络膜厚度两两相比,黄斑中心凹颞侧脉络膜厚度均要大于鼻侧,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274.08±63.62),黄斑中心凹鼻侧500(259.38±61.62),鼻侧1000(246.93±64.52),鼻侧1500(228.04±64.51),鼻侧2000(208.76±63.38),鼻侧2500(179.14±56.57);黄斑中心凹颞侧500(260.97±55.97),颞侧1000(259.15±54.39),颞侧1500(251.26±52.71),颞侧2000(239.54±55.85),颞侧2500(218.45±53.69)。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最厚(288),颞侧2500次之(232),鼻侧2500最薄(198)。各个对称位置的脉络膜厚度两两相比,黄斑中心凹鼻侧500稍小于颞侧500,其余位置的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颞侧均要大于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脉络膜厚度变化:高度近视组的脉络膜厚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位置均小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鼻侧各测量位置的变化次之,颞侧脉络膜厚度变化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4两组脉络膜厚度与年龄、性别、眼别、眼压、屈光度和角膜曲率等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单位:μm):
  4.1两组各个测量位置脉络膜厚度与年龄、性别、眼别、眼压和角膜曲率无相关性(P>0.05)。
  4.2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颞侧1500、颞侧2000及颞侧2500的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黄斑中心凹下、黄斑中心凹颞侧500、颞侧1000、黄斑中心凹鼻侧500、鼻侧1000、鼻侧1500、鼻侧2000和鼻侧2500的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01)。
  4.3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颞侧1500、颞侧2000及颞侧2500的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黄斑中心凹下、黄斑中心凹颞侧500、颞侧1000、黄斑中心凹鼻侧500、鼻侧1000、鼻侧1500、鼻侧2000和鼻侧2500的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
  5两组眼轴与年龄、性别、眼别、眼压、角膜曲率和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
  5.1高度近视组:眼轴与眼别、年龄之间无相关性(P>0.05);眼轴和眼压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眼轴与眼轴与水平角膜曲率、垂直角膜曲率、性别、屈光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P<0.001)。
  5.2正常对照组:眼轴与年龄、眼别、性别、眼压、屈光度之间无相关性(P>0.05);眼轴分别与水平角膜曲率、垂直角膜曲率之间呈现负相关性(P<0.05)。
  6两组眼轴与脉络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单位:μm):
  6.1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颞侧2000和颞侧2500与眼轴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黄斑中心凹下、颞侧500、颞侧1000、颞侧1500、黄斑中心凹鼻侧500、鼻侧1000、鼻侧1500、鼻侧2000和鼻侧2500的脉络膜厚度与眼轴之间呈现的是明显的负相关性(P<0.001)。
  6.2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鼻侧1500的脉络膜厚度与眼轴之间存在弱负相关性(P<0.05);黄斑中心凹鼻侧500、鼻侧1000、鼻侧2000和鼻侧2500、黄斑中心凹下、黄斑中心凹颞侧500、颞侧1000、颞侧1500、颞侧2000和颞侧2500的脉络膜厚度与眼轴之间无相关性(P>0.05)。
  结论:
  1正常人黄斑区域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最厚,并向两边逐渐延伸变薄,颞侧大于鼻侧的脉络膜厚度;高度近视患者的黄斑区域在黄斑中心凹颞侧脉络膜最厚,黄斑中心凹颞侧的脉络膜厚度大于鼻侧脉络膜。
  2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域的脉络膜厚度都比正常人黄斑区域对应位置脉络膜要薄;黄斑中心凹处脉络膜厚度改变最大,黄斑中心凹鼻侧脉络膜厚度变化大于颞侧脉络膜厚度变化量。
  3黄斑区域脉络膜厚度随着屈光度数的增加逐渐变薄。
  4黄斑区域脉络膜厚度随着眼轴伸长逐渐变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