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40例骨转移癌放疗止痛疗效观察
【6h】

40例骨转移癌放疗止痛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的临床特征,评估放疗止痛疗效,观察放疗后骨髓抑制情况。
  方法:收集自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接受姑息性止痛放疗的骨转移癌患者4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18岁~81岁,中位年龄58岁,平均年龄59±12岁。125处骨转移灶均经ECT、CT、MRI等检查诊断,疼痛症状明显的67处病灶接受放疗,单次剂量分为2Gy和3Gy两组,分别为21例和19例,总剂量22Gy~68Gy,将不同的分割剂量转换为等效生物剂量(BED),为25Gy~68Gy。采用语言评价量表(VRS)和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定疼痛程度,用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评定一般功能状态,用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定骨髓抑制程度。对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治疗情况、其他转移、骨转移发现原因、部位、发生时间及骨转移灶数目分别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放疗止痛疗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放疗后的骨髓抑制情况。
  结果:(1)40例发生骨转移的患者原发肿瘤为肺癌19例,占47.5%,食管癌8例,占20%,鼻咽癌3例,占7.5%,前列腺癌、直肠癌、贲门癌各2例,各占5.0%,乳腺癌、膀胱癌、输尿管癌及恶性胸膜间皮瘤各1例,各占2.5%。多发骨转移癌24例,占60.0%,单发骨转移癌16例,占40.0%。转移部位在脊柱26例,占65.0%,肋骨17例,占42.5%,骨盆16例,占40.0%,四肢骨10例,占25.0%,肩胛骨4例,占10.O%,颅骨、胸骨各1例,各占2.5%。原发肿瘤确诊时即有骨转移癌存在者12例,其余28例,鳞癌和腺癌发生骨转移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0.22±6.37个月和33.93±30.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5,P=0.019)。原发肿瘤行全身化疗和未行化疗者发生骨转移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5.75±22.69个月和4.76±2.6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1,P=0.023)。(2)与放疗前相比,放疗后VRS级别、NRS评分、应用止痛药级别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有效率(CR+PR)为87.5%,临床获益率(CR+PR+MR)为90.0%。放疗止痛疗效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治疗情况及骨转移癌放疗总剂量、等效生物剂量、放疗次数及放疗方式之间未见明显关系(P>0.05)。(3)单次剂量2Gy疼痛缓解次数平均为7.86±2.63次,单次剂量3Gy疼痛缓解次数平均为5.95±2.07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4,P=0.015)。(4)出现骨转移后常规化疗<4周期者和≥4周期者疼痛缓解维持时间分别为4.65±2.38个月和8.63±2.9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7,P=0.002)。常规使用双磷酸盐<4周期者和≥4周期者疼痛缓解维持时间分别为5.67±2.81个月和8.99±4.3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9,P=0.018)。疼痛缓解维持时间与放疗总剂量、等效生物剂量、放疗次数之间未见明显关系(P>0.05)。(5)放疗前、放疗后KPS评分分别为68.00±16.20和84.00±1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92,P=0.000)。(6)放疗椎骨及骨盆出现骨髓抑制者为14例,骨髓抑制率为60.9%,放疗四肢骨、肩胛骨等其他部位者未出现骨髓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43,P=0.001)。
  结论:(1)发生骨转移的原发肿瘤以肺癌、食管癌、鼻咽癌多见。骨转移癌以全身多发骨转移为主,多发生在脊柱、肋骨、骨盆等部位。积极治疗原发肿瘤可延缓骨转移癌发生。(2)放疗对骨转移癌止痛效果较好。单次剂量3Gy疼痛缓解较2Gy快。在骨转移癌放疗的同时,常规应用4周期以上化疗及双磷酸盐治疗者均可延长疼痛缓解维持时间。(3)骨转移癌进行椎体及骨盆放疗者较易出现骨髓抑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