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于无声处——为巴扬、小提琴与大提琴》音高结构研究
【6h】

《于无声处——为巴扬、小提琴与大提琴》音高结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 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可行性分析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贾国平与《于无声处》

2.1 贾国平及其音乐创作

2.2 《于无声处》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于无声处》中心音列技术的运用

3.1 泛音列作为基本结构成分的中心音列及其结构特征

3.2 五度循环音列作为基本结构成分的中心音列及其结构特征

3.3 五声音阶作为基本结构成分的中心音列及其结构特征

3.4 中心音列技术个性化运用

3.5 十二音列作为基本结构成分的中心音列技术运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于无声处》中心和音技术及音块技术的运用

4.1 中心和音技术的运用

4.2 音块技术的运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分音对中心音的润饰作用

5.1 辅助音类型微分音的运用

5.2 经过音类型微分音的运用

5.3 八度形式微分音的运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贾国平是在国内外皆具较大影响力的当代中国作曲家之一,其作品体裁涉及广泛,而在这诸多的体裁中,室内乐作品尤显卓尔不群。《于无声处——为巴扬、小提琴与大提琴》是贾国平于2005年创作的现代室内乐作品。作品采用现代作曲技法,构思巧妙、布局精密,虽并未使用一件民族乐器,但在音高素材的选择,以及发展逻辑方面,无不充斥着“始于一,中于万,终于一”的太极哲思。
  本文对《于无声处》五个段落中的音高素材、基本结构成分及其呈现形式、发展手法和布局逻辑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关于作品所运用的中心和音与中心音列技术,文章通过剖析作曲家所选用的泛音列、五度循环音列、五声性十二音列与五声性和音等素材自身的结构研究其特征,并结合实际作品分析核心音高材料的具体呈现形式和发展手法,进而透析作曲家将个性化素材五声化以及赋予传统五声素材以现代音乐风格的精妙手法。
  笔者在对谱例进行技术分析的同时,也对谱例中节选片段的音响感性体验进行了较多的描写。旨在通过对作品中的音高素材、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对于音乐音响的感性体验,探究个性化音高组织手法的艺术表现力和蕴含在其中的传统文化神韵,以及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美学理想和创作理念,力图做到音乐文本分析、音响感性体验、作品人文内涵三者的真正融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