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成整体论视角下歇后语的生成
【6h】

生成整体论视角下歇后语的生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List of Figures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Lead-in Remarks

1.1.1 Motivation

1.1.2 Research Goals

1.1.3 Methodology

1.1.4 Sources of Corpus

1.2 General Description of XHYs

1.2.1 Origin of XHYs

1.2.2 Definition of XHYs

1.3 Organization of the Paper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Folkloric Approach to XHYs

2.2.1 Classification of XHYs

2.2.2 Functions

2.3 Linguistic Approach to XHYs

2.3.1XHYs Study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

2.3.2 XHYs Study from Cognitive Semantic Perspective

2.3.3 XHYs Study from Pragma-Cognitive Perspective

2.4 Summary

2.5 Key Research Questions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General Remarks

3.2 Gestalt Theory

3.3 Generative Holism

3.4 Mental Model-Based Pragmatic Reasoning

3.4.1 Intentionality Hypothesis

3.4.2 Explicit-Implicit Expression Hypothesis

3.4.3 Stereotypical Relations Hypothesis

3.5 Summary

3.6 Toward a Unified Framework

Chapter Four New Classification

4.1 Classification of XHYs Revisited

4.2 Metonymy

4.2.1 The Rhetorical View of Metonymy

4.2.2 The Cognitive View of Metonymy

4.3 Classification Employed in This Paper

4.3.1 XHYs Based on Proximity of Entailment

4.3.2 XHYs Based on Proximity of Inclusion

4.3.3 XHYs Based on Proximity of Coordination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XHYs

5.1 Theoretical Goals

5.2 Generative Holistic Perspective of XHYs Generation

5.2.1 The Preliminary Condition

5.2.2 A Category as a Continuum of Proximity

5.2.3 The Inheritance between Connotation(s) and Denotation(s)

5.3 The Application of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XHYs

5.3.1 The Application of XHYs Based on Proximity of Entailment

5.3.2 The Application of XHYs Based on Proximity of Inclusion

5.3.3 The Application of XHYs Based on Proximity of Coordination

5.4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Brief Summary

6.2 Findings and Advantages

6.3 Limitations

6.4 Potential Application

6.5 Prospect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歇后语是一种独具魅力的传统语言现象。千百年来,传统民俗学家将歇后语视为一种民间流行的文化现象,并从定义、分类、语法功能及使用等方面做出了描写性或规定性研究,为人们理解和使用歇后语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现代语言学派林立,众多学者,尤其是语义学家、认知语义学家和认知语用学家借用相应的理论对歇后语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方案,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解释力。 学者们发现,歇后语最令人费解之处在于:为什么说话人会采用歇后语这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认知机制呢?在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对歇后语理解机制的探索己崭露头角,然而对其生成机制却鲜有问津,目前还没有一个广为接受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 本文总结国内众多学者对歇后语分类研究的诸多观点,并在大量的语料基础上采取了定性和溯因推理的方法,发现歇后语的生成实质是转喻思维方式的语言形式再现。以此为依据,作者提出一种新的歇后语分类,即:基于蕴含式相邻关系的歇后语,基于包含式相邻关系的歇后语和基于并列式相邻关系的歇后语。我们的研究将集中探讨以上三类歇后语的生成机制。 本研究的理论目的是试图为歇后语的生成提供一个简单可行,贴近我们语言感觉并具有一定创新性和解释力的机制。该探索的基本理论来源于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系统。该理论是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完善发展的,涵盖了意向性假说,两个表述假说和常规关系假说,主要由话语生成“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和话语理解“显性表述一隐形表述推理框架”构成。本文着力解释歇后语的生成机制,因此,“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将作为一条隐形分析线索贯穿全文。 近年来,一些学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复杂性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生成整体论用作语言学研究的一种语言观和方法论是可取的。受此启发,本文作者创新性地提出“筛选一分化一整合”的理论框架,希望对中国传统语言现象机理性研究的新发展甚至突破做点贡献。该设想的前提条件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处某一相同的事件环境(语言或非语言,事实存在或概念性),说话人受该事件环境的刺激而产生话语真实意图,同时听话人能够识别该刺激并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基于以上分析,“筛选一分化一整合”理论框架可以具体化为如下步骤: (1)歇后语的生成首先是一个要素筛选的过程,具有某种特性或功能的要素聚集在一个集合中,按照相邻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该集合帮助话人完成从心理搜索到现实选择的投射。 (2)其次,说话人在真实意图(自主成分/注)的驱使下,借助内涵一外延传承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下向因果力的溯因推理,直至寻求最能表达其话语意向的分化意义,并判定最具该分化意义的词项便是要素筛选的结果,进而确定依存成分(引)的中心要素。 (3)说话人选择与中心要素最具关联的其他环节,并将二者整合为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合理关系式,由此破解依存成分,即歇后语的“引”部分。 总之,我们希望选择一分化一整合理论分析框架能为歇后语的生成机制研究,甚至为其他中国传统语言现象的机理性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此外,我们更希望本研究能提升大家对于传统语言文化现象的保护意识。如果有更多的学者倾力于此,前景必定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

著录项

  • 作者

    熊奕;

  •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南大学;
  • 学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徐盛桓;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熟语;
  • 关键词

    歇后语; 理解机制; 生成整体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