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董作宾与早期中国民俗学
【6h】

董作宾与早期中国民俗学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一、简介

二、董作宾民俗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董作宾的民俗研究领域

四、董作宾民俗学思想的基本构成

五、余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董作宾的学术研究涉面极广,学术界称他为“甲骨四堂”之一和甲骨断代学“泰斗”。他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的历史考古学家,而且在我国民俗学的开创时期披荆斩棘,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是我国现代民俗学的重要奠基人。我国现代民俗学发端于1923年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及北大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和《歌谣周刊》的创刊,其奠基与正式开展则以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成立及《民俗周刊》的创刊为标志。董作宾在民俗学发展的这两个重要时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董作宾对于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多种民俗材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做出了尝试性的研究。当时,在北大《歌谣周刊》和中大《民俗周刊》上发表的文章多属于文献资料的排列或乡俗的描述,缺少深入研究。董作宾尽可能利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对多种民俗事象试图给予深入地解释和分析,这是董作宾民俗学研究的可贵之处,同时也体现其学术研究的特点。 本文拟从这一角度进行初步探讨,展示这位民俗学先驱在民俗学领域上,尤其是歌谣搜集和研究方面的贡献。把董作宾的民俗学研究成果置于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领域中来看,他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曾是一座高峰。今天我们重笔凸显董作宾在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想通过对前辈学者治学经历的回顾,使我们更清醒的认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益于民俗学的迅速发展。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启示我们,应具有更广阔的学术胸怀与学术视野,不断超越自我。笔者认为,对董作宾民俗学研究学术历程及其思想的梳理和总结,不仅是现代民间文艺学史和民俗学史的必要内容,而且对于学科目前和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期望以此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这一目前尚属研究薄弱的课题,对董作宾民俗学研究思想做出更精深的探讨。 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对董作宾的生平及其民俗学活动做出简单回顾。随后,介绍董作宾的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对他从事民俗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部分:董作宾民俗学研究的基本状况。以董作宾从事民俗研究的三个重要时期和1928年后共四个部分来分别介绍董作宾在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活动和成果。 第三部分:董作宾的民俗研究领域。首先以董作宾的民俗著述所涉猎的四个重要领域,具体有:歌谣;方言、方音;福建民俗和“婚姻专号”,随后又附注他在民俗学其它领域的研究。 第四部分:董作宾民俗学思想的基本构成。具体有:对“民间文艺”的理解和解读;对民间文化抢救的重视;对“民俗”中“民”的理解;宽泛的民间文学观;对民歌“真实性”的强调。 第五部分:余论。主要对董作宾从事民俗学研究中所显现的治学态度和可贵的治学精神做一梳理和总结。具体为: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积极、大胆的尝试;认真、科学的统计功夫;生动举例的治学方法;对民俗学的高度热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