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无心”与“适性”——郭象心性哲学研究
【6h】

“无心”与“适性”——郭象心性哲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际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郭象心性哲学之形成背景

(一)道家道教“心性”论

1、“心”本虚静,无撄自由

2、道“性”自然,回归本真

(二)儒家对“心性”思想的解读

1、“心”为身主,知善俱足

2、“性”由天赋,扬善须教

(三)早期佛教传入背景及影响

(四)魏晋玄学的发展及影响

二、郭象心、性概念释义

(一)“心”为灵府,无心至顺

(二)“性”之自然,各有本分

(三)心若无知,任性自生

三、郭象心性哲学的修养论

(一)无心无己,体合变化

(二)适性自足,率性而为

(三)虚心集道,道通为一

四、郭象心性哲学的境界论

(一)“适性逍遥”:个体独立之境界

(二)“无心顺化”:万物冥合之境界

五、郭象心性哲学的影响

(一)沟通佛学,诠释逍遥

(二)上承庄子,兼综儒道

(三)下启重玄,阐释心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郭象心性哲学的主要的内容是“无心”与“适性”。“无心”即无人为之心,无分别心,由此提出“故无心者斯顺”的命题。在对于适性的看法上,强调“性”是每个个体事物都具有的自然之性,并且性各有分,不可更改,因而每个个体事物应当自适其性。
  郭象主张修心、修性、修道三者相结合的修养功夫。一是无心无己,体合变化,二要适性自足,率性而为,三是虚心集道,道通为一。最终目的是要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他认为虽然人的先天之性决定了“性各有分”,但个体事物均能在“适性”范围内获得自身逍遥,实现个体独立的精神境界,并且“逍遥”的程度并没有什么差别。在万物共同生存的整个环境中,圣人无心顺化,达到“冥然自合”的境界,与万物齐一,忘掉彼我之间的分别和界限,实现物我合一的整体和谐。
  另外,郭象心性论所追求的境界,旨在解决现实中“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问题。郭象基于“适性“的依据,认为万物都是自然产生,名教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郭象进一步从任其自然之性的角度,来寻找“名教即自然”的契合点,提出了名教是出于人的“自然情性”。这样,名教就是自然,自然即是名教。从而调和了儒道长期以来的矛盾。
  总之,郭象的心性哲学,对魏晋时期以研究般若学为主的“六家七宗”之一的“心无宗”影响较大,尤其对支道林的“逍遥义”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此外,郭象哲学不仅上承庄子的哲学思想,调和了秦汉以来的儒道关系,提出了兼具儒道两家的理想人格。而且下启隋唐重玄和新儒学的复兴,促成成玄英以心性主体沟通天人的关系的哲学思想,这也表明,郭象心性哲学在隋唐心性说的形成,以及对宋明注重心、性义理探讨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