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椎基底动脉压迫型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特点分析
【6h】

椎基底动脉压迫型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特点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设备及检查方法

1.3 NVCC及其分型和血管直径测量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间NVCC分型比较

2.2 两组间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比较

2.3 两组间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管直径比较

2.4 两组间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比较

3 讨论

3.1 眩晕的产生机制

3.2 VP解剖学基础

3.3 V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4 磁共振不同序列在判断VP神经血管关系的特点

3.5 研究结果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
  眩晕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临床就诊症状之一,60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高达30%。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是临床上尚未引起重视的眩晕的常见病因之一,发病率约占头晕和眩晕门诊病人的3.2%~4%。VP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常伴有耳鸣、姿势或步态不稳等症状。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类似于三叉神经痛及偏侧面肌痉挛,与血管神经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有关。因VP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无特异性,导致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和重视度不够,往往将其误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等其他周围性眩晕疾病,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VP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增加眩晕患者的正确诊断率。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VP的报道逐渐增多,多数研究是关于VP的临床特征、磁共振影像学表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特点、抗癫痫药物及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等。我们既往也做了VP患者和其他眩晕疾病患者(非VP患者)之间的影像学特点的对比研究,然而对不同责任血管引起的VP的影像学特点未做进一步探讨,亦尚未见到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报道。在既往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血管压迫导致的VP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例如椎动脉直接压迫的具有压迫程度重、发病率高等特点,而既往文献尚无对此类型压迫的相关研究。故本研究将重点探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压迫型VP患者的磁共振表现特点,以期使临床医师对该型VP有进一步的了解。
  方法:
  共收集VP患者64例,分为非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对照组)32例和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观察组)32例,应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判断所有患者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NVCC及NVCC类型,并对两组间NVCC压迫类型、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的变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间NVCC分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74,P=0.002,P<0.05),观察组中NVCC分型以Ⅰ型(点压迫)和Ⅳ型(压迫形成切迹)压迫为主,对照组则以Ⅰ型和Ⅲ型(袢压迫)压迫为主,观察组重度压迫(Ⅲ型和Ⅳ型压迫)比例(52.78%)高于对照组(37.84%);在观察组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为(6.26±2.02)mm明显小于对照组(8.17±1.98)mm(t=-3.872,P=0.000,P<0.01);而观察组椎动脉血管直径(3.53±0.42)mm与对照组(3.44±0.31)mm无明显差异(t=0.962,P=0.340,P>0.05);两组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观察组(3.74±0.41)mm与对照组(3.65±0.29)mm间亦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26,P>0.05);而观察组的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1.09±0.31)mm明显高于对照组(0.82±0.35)mm(t=3.330,P=0.001,P<0.05)。
  结论:
  1.椎基底动脉压迫型VP以Ⅰ型和Ⅳ型NVCC压迫类型常见,且与其他责任血管比较压迫程度多较重。
  2.椎基底动脉压迫型VP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较近,距离多为6~10mm之间。
  3.椎基底动脉压迫型VP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较大。
  4.椎动脉优势和/或椎基底动脉迂曲可能是椎基底动脉压迫型VP发病的重要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