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周郑韩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以郑州地区都城和墓葬材料为中心
【6h】

东周郑韩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以郑州地区都城和墓葬材料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说明

一、郑韩文化

二、郑州地区

三、王朝更替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时空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时空范围

第三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研究历史

二、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几点说明

第一章 郑韩疆域与都城考

第一节 郑国城邑与疆域

一、郑国城邑地望考

二、郑国疆域历史变迁

第二节 韩国城邑与疆域

一、韩国城邑地望考

二、韩国疆域历史变迁

第三节 郑国都城选址与布局特征

一、环境视野中的郑都新郑

二、郑都新郑的形制与布局

三、郑都新郑的特征

第四节 韩国都城历史变迁考

一、韩国迂都考辨

二、韩都新郑的形制与布局

三、韩都新郑的特征

第二章 郑州地区东周墓葬分期及出土陶器文化因素分析

第一节 陶器统计分析

一、种类与数量

二、组合

第二节 典型陶器类型学研究

一、陶鬲

二、陶盂

三、陶罐

四、陶豆

五、陶釜

六、陶碗(钵)

七、陶鼎

八、陶盖豆

九、陶壶

十、陶盘

十一、陶匜

十二、陶敦

十三、陶罍

十四、陶舟

十五、陶高柄小壶

十六、陶盒

第三节 典型陶器演变序列及特点

一、典型陶器演变序列

二、典型陶器演变特点

第四节 墓葬分期与年代推定

一、墓葬分期

二、各期年代推定

第五节 典型陶器文化因素分析及历时性变化考察

一、典型陶器文化因素分析

二、主要器类数量变化

三、各类文化因素历时性变化

第三章 郑州地区东周墓葬等级与社会结构演变

第一节 墓葬等级划分

一、学界墓葬等级划分标准

二、本文墓葬等级划分标准

第二节 墓葬形制、结构与方向

一、墓葬形制

二、墓葬结构

三、墓葬方向

第三节 葬具与葬式

一、葬具

二、葬式

第四节 器用制度考察

一、青铜容器

二、兵器

三、车马器

四、玉器

五、其他器类

第五节 墓葬等级历时性变化与社会结构演变

一、第一期

二、第二期

三、第三期

四、第四期

五、第五期

六、第六期

七、社会结构演变

第四章 郑州地区东周墓葬“守旧”与“创新’’的考古学观察

第一节 腰坑墓历时性变化与墓主人群考察

一、腰坑墓的考古发现

二、腰坑内殉物的变化

三、墓主人群与等级身份

四、登封告成春秋贵族墓的身份及相关问题

第二节 毁物现象探析

一、毁物葬的考古发现

二、毁物方式及相关意图

三、毁物随葬墓主人群考察

四、毁物随葬衰亡的原因

第三节 空心砖墓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一、空心砖墓的特征与年代

二、墓主身份等级

三、空心砖的起源与制作工艺

四、空心砖墓出现的原因与背景

五、空心砖墓的丧葬观念及影响

第四节 墓葬的“守旧”与“创新”

第五章 郑韩文化变迁与王朝更替

第一节 郑韩都城的变迁与王朝更替

一、郑韩两都的异同

二、都城变迁与王朝更替

第二节 郑州地区东周墓葬的演变与王朝更替

一、器用制度

二、墓葬特征

第三节 关于考古学文化变迁与王朝更替的思考

一、考古学文化变迁的滞后性

二、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差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东周时期郑国与韩国是两个重要的诸侯国,韩灭郑以后迁都新郑,因此郑韩文化关系较为密切。本文在利用现有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以郑州地区两国都城和墓葬为考察中心,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尝试复原郑韩文化的主体面貌、特征和演进过程,进而探索郑韩文化变迁与王朝更替的关系。
  根据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郑国版图以今河南省的中心区域为主体,韩国版图则分为五大区域,由北至南依次为上党地区、野王至荥阳地区、阳翟与新郑地区、以宜阳为中心的三川地区和上蔡地区。在列国兼并战争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两国疆域的变迁较为频繁。
  郑都新郑因地制宜,城垣依河而建,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形制为单一大城,宫殿区位于西北部,以“梳妆台”为主体建筑;宗庙和社稷遗址位于中部区域;手工业遗存和平民居住区位于东部;公墓区位于西南部。韩都新郑为东、西两城分制,西城主要有宫城、宗庙、官署以及贵族居住区,还有少量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手工业遗存;东城主要有冶铸、制骨、制陶等各类手工业遗存,以及仓廪和平民居住区。
  依据出土陶器的种类、数量及组合情况,结合典型陶器的类型学分析,并根据层位关系以及共存的铜器和金属货币等遗物,可将郑州地区东周墓葬划分为六期,春秋、战国各三期,第二至第六期还可以各分前、后两段。出土陶器的文化因素主要分为五类:本地文化因素、创新文化因素、三晋文化因素、北方文化因素和秦文化因素。根据不同时期陶器文化因素的量化统计可知,各类文化因素的主次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期至第二期前段,本地文化因素由盛转衰;第二期后段至第四期后段,郑文化因素出现以后开始流行;第五期,三晋文化因素快速占据统治地位,郑文化因素则迅速衰退;第六期,本地文化因素重新兴起,并衍生出新的器类,而三晋文化因素则严重衰落。
  在墓葬特征方面,郑州地区东周墓葬以竖穴土坑为主,壁龛流行于第五期和第六期,墓葬以北向为主,葬具与墓葬面积、墓主等级的关系密切,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而除陶器以外,包括青铜容器、兵器、车马器等随葬品的器用制度在第四期与第五期之间变化明显。综合多种因素,可将郑州地区东周墓葬分为五个等级。墓葬等级的演变能够反映郑州地区东周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期,社会结构等级森严;第二阶段为第二期,等级结构出现松动;第三阶段包括第三、四期,阶层之间流动频繁,以第四等级为代表的新兴阶层迅速扩大;第四阶段包括第五、六期,社会结构上下悬隔明显并呈王见较为开放的态势。
  郑州地区东周墓葬存在“守旧”与“创新”的文化特点。“守旧”主要包括腰坑和毁物葬两种丧葬习俗,“创新”主要是指战国时期新出现的空心砖墓。腰坑墓数量虽然较少,但从第一期延续至第六期,腰坑由春秋时期殉牲逐渐演变成战国时期葬器,墓主人群多以殷遗民为主。墓葬中的毁物葬占有重要地位,毁大陶鬲(釜)是郑州地区特有的葬俗。该地区的空心砖墓出现于战国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战圉晚期,墓主以扩大的士阶层居多。生态环境变化、制作工艺成熟和自身优势等综合因素是空心砖墓出现并流行的主要原因。
  从文化面貌和发展轨迹来看,郑文化经历了肇始与萌芽、兴起与鼎盛、衰落与消亡三个阶段。韩文化则以“公元前375年灭郑”为界,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文化面貌不详,晚期文化则经历了逐渐取代郑文化、创新与盛行、最终走向衰落的演进过程。通过对郑韩文化演变的综合分析可以获知,在王朝更替过程中,考古学文化虽发生变化,但文化变迁存在滞后性和差异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