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定量阻力呼气及缩唇呼吸对COPD稳定期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6h】

定量阻力呼气及缩唇呼吸对COPD稳定期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及所用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A、B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2.2 A、B两组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

2.3 A、B两组治疗前后PEF结果

2.4 A、B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图

个人简历及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吸烟和现在大气污染程度的不断加重及范围的扩大等因素,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癌、以及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病变轻者多咳嗽、咳痰、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我国最近7个地区2万余名成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的COPD患病率在8.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COPD将由全球的第6位死因升至第3位,将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如何降低发病率、延长生存期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等问题都作为严峻的课题摆在呼吸科医师面前。而对患病后的肺功能康复训练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之一。迄今为止,已有阻力呼吸、膈肌起搏、缩唇呼吸等方法对COPD患者进行呼吸康复研究成功的报道,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阻力呼吸法治疗具体操作模式尚未确定;膈肌起搏为被动的膈肌运动锻炼,侵入性膈肌起搏患者接受困难,体外的膈肌起搏较难真正兴奋膈神经,并且需要主动的呼吸肌锻炼的配合;缩唇呼吸简单、易行,但对呼气时阻力不能良好控制。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呼吸康复训练方法,希望能有起到有效的呼吸康复作用同时,能改善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等病理生理改变,提高患者活动耐量。针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主要为通气不足引起,结合COPD的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形成为导致通气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工作中尝试指定COPD稳定期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定量阻力呼气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初步印象是该方法简单、易行,患者易掌握且依从性高,为讨论此方法的有效性,我们采用前瞻性对照试验研究以论证此方法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定量阻力呼气及缩唇呼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评估定量阻力呼气能否达到与缩唇呼吸相似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选择安钢职工总医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60例,对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人,分别应用定量阻力呼气(A组)及缩唇呼吸(B组)进行肺康复治疗6周,每次30min,每天3次。记录病人的临床资料的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对治疗前后血气分析、6min步行试验距离、肺功能结果等进行对比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对血气分析的影响: A组康复治疗前后PaO2(54.2±3.6mmHg,57.1±2.6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复治疗前后PaCO2(67.3±3.5mmHg,63.8±5.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康复治疗前后pH(7.325±0.013,7.324±0.012)无统计学意义;B组康复治疗前后PaO2(54.5±3.7mmHg,56.9±2.7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复治疗前后PaCO2(66.6±4.8mmHg,63.0±5.6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康复治疗前后PH(7.324±0.012,7.325±0.012)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
  2.对运动耐量的影响:A组:康复治疗后6MWD(179.23±19.05m)比康复前的6MWD(159.08±17.98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康复治疗后6MWD(166.06±18.67m)比康复前的6MWD(156.46±16.55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呼吸康复后的6MWD(179.23±19.05m)与B组呼吸康复后的6MWD(166.06±18.67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对肺功能的影响:A组呼吸康复后MVV(18.1±2.1 L/min)比康复前MVV(16.5±1.4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康复前后PEF(0.69±0.09L/s,0.72±0.08L/s)、FEV1(0.57±0.09L,0.,60±0.08L)、FEV1%(28.9±3.3,29.9±3.5)、FEV1/FVC(27.7±3.4,28.9±3.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呼吸康复治疗后MVV(18.2±2.3 L/min)比康复前MVV(16.7±1.3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康复前后PEF(0.68±0.09 L/s,0.71±0.09L/s)、FEV1(0.58±0.07L,0.59±0.07L)、FEV1%(29.0±3.3,29.5±4.3)、FEV1/FVC(27.8±3.6,28.7±4.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定量阻力呼气与缩唇呼吸同样可以改善COPD稳定期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程度,提高患者活动耐量。定量阻力呼气能达到缩唇呼吸的康复治疗目的,且能根据患者不同的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水平,将呼气阻力限定在固定水平,与缩唇呼吸相比,能在较准确且稳定的水平上给予患者外源性呼气末正压,防止呼气负荷过大。定量阻力呼气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高,便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