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结构性自我血糖监测对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6h】

结构性自我血糖监测对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监测指标和方法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附表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DCCT大量研究结果证实,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与机体高血糖状态紧密相关。因此严格控制血糖及强化治疗对延缓乃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证明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最基本的手段。近数十年,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自我血糖监测在1型和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中,为了实现血糖达标,其作为干预手段可以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预防低血糖事件发生,延缓并发症及伴发病的发生、进展已达成共识,然而在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意义依然备受争议。本研究主要针对血糖控制较差的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评估结构性自我血糖监测在非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对象和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住院的67例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6.4岁,糖尿病病程12.3年,HbA1c水平8.47%;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2例,应用结构性糖尿病管理,自我血糖监测(6次或7次/天,3天/周),在0周、1-6周,12周进行随访,由自我血糖监测结果进行糖尿病教育,生活方式调整及治疗方案调整;对照组,31例,进行自我血糖监测(6次或7次/天,3天倜),仅仅在0周、6周、12周进行随访。入组前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平均血糖(MBG)、血糖的标准差(SD)、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等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组在进行干预前在糖尿病生活质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组后所有患者均接受统一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和监测结果的意义,填写一般性资料和病史资料,完成糖尿病生活质量测评表(DQOL)。进入研究阶段,按照要求填写“糖尿病日志”,包括监测血糖结果、饮食、运动、降糖药物、低血糖情况;随访时,2组在第6周、12周要求测HbA1c、称量体重。随访结束后,要求2组患者再次完成糖尿病生活质量测评表。本文主要研究的终点事件:平均血糖(MeanBloodGlucose,MBG)、血糖的标准差(SD)、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及血糖控制达标率。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数据,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试验组、对照组从0周至12周,分别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后,试验组在各试验指标(MBG、SD、HbA1c%)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在0-6周,干预后,除体重指数之外,试验组较对照组在平均血糖(MBG)、(-4.23vs-1.14;p=0.00001)血糖标准差(SD)(-0.91vs-0.28;p=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1.82%vs-0.66%;p=0.00001)都有明显改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第0-6周,MBG、SD、HbA1c%下降幅度最大化,试验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3、干预后,血糖控制达标标准是:MBG<8.3mmol/L,SD<2.8mmol/L,第6周、第1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血糖控制达标率分别是(46.9%和56.3%)、(16.1%和19.4%),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第6周、第12周,2组比较p均小于0.01)。
   4、干预后,糖尿病生活质量评分(DQOL),试验组(170.08±18.60vs188.74±20.32;p<0.05)和对照组(168.84±25.06vs184.47±22.72;p<0.05),DQOL得分较入组时均显著提高,2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
   1、SMBG有助于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SMBG作为监测手段,联合糖尿病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调整治疗方案可显著血糖控制水平,进一步指导血糖达标。试验组较对照组在血糖控制效果方面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优于对照组。
   2、SMBG检测相关结果比较直接反馈生活事件、降糖药物的影响,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疾病的状态,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调整或制定个体化降糖方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也没有显著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