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观察
【6h】

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intervertebraldischerniation,LDH)是脊柱外科常见病,以腰4/5、腰5/骶1间隙发病率最高。好发年龄为20-50岁。根据辅助检查发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膨隆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经骨突出及Schmorl结节型。目前其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采用手术治疗既能达到短期疗效又能维持远期目的是大多数学者的一致意见,但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如何选择最适合此年龄段的手术方式值得深入探讨。
   单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lumberdiscectomy,LD)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治疗LDH的传统术式,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费用低廉等优点,但其术后并发的慢性腰痛、甚至复发需要二次手术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临床医师。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加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术是近年来比较新兴的技术,最早于1994年在欧洲发明并进行临床研究,于2006年受FDI批准进入美国进行临床研究。国内外对此术式的报道较少。国内在2007年有报道应用于临床,但未见有大宗病例对比的研究报道及远期疗效观察的报道。我们于2009年对患者实施此种术式。我们通过观察对比单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与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加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分析棘突间弹性内固定装置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中的应用前景。
   资料与方法:
   选择自2009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年龄在18-65岁的诊断为“腰4/5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接受LD治疗的患者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38.4±12.4)岁,随访(21.9±12.6)月;接受Coflex治疗的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9.4±9.1)岁,随访(13.0±9.7)月。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目标节段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手术时间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组76.0±8.8min,椎问盘髓核摘除加Coflex组82.1±7.0min,两种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术中出血量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组64.5±9.1ml,椎间盘髓核摘除加Coflex组68.6±8.1ml,两种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JOA评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12月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椎间隙高度保持度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组与椎间盘髓核摘除加Coflex组两组患者术后3月椎间隙高度保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及术后24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12个月后腰椎出现退变现象,椎间盘髓核摘除加Coflex术后24月内能基本维持腰椎稳定性,减缓腰椎术后退变。
   2.两种术式均能在近期内的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
   3.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手术时间较椎间盘髓核摘除加Coflex术短,两种术式术中出血量相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