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研究
【6h】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研究进展

1.3课题目标、内容

1.3.1研究目标

1.3.2研究内容

1.4课题研究的意义

2研究地区和方法

2.1研究地区概况

2.1.1保护目标

2.1.2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

2.1.3管理现状

2.1.4存在的主要问题

2.1.5近期的主要工作方向

2.2研究方法

2.2.1贵州沿河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确定

2.2.2评估研究方法

3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保护系统分析

3.1重点保护对象分布

3.2目前的巡护体系与主要保护对象保护状况的关系

3.2.1巡护对黑叶猴主要栖息地的保护

3.2.2黑叶猴栖息地内的威胁影响

3.3麻阳河保护区野外保护系统评价

3.3.1机构表现评价

3.3.2麻阳河保护区野外巡护评价

3.4对麻阳河保护区野外巡护系统的建议

3.4.1巡护活动开展上的建议

3.4.2护林员管理方面的建议

3.4.3野外保护系统培训活动的建议

3.5本章小结

4沿河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划适宜性分析

4.1目前的区划状况

4.2各功能分区中保护对象的分布

4.3各功能分区中的威胁因子分布

4.4目前的区划适宜性评价

4.5本章小结

5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内社区从保护活动中受益情况分析

5.1麻阳河保护区内社区社会经济状况

5.1.1当地社会基本情况

5.1.2社区主要存在的问题

5.1.3当地社区以后主要的想法和考虑

5.1.4打工对保护区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

5.1.5薪材使用方式和采集活动对主要保护目标的影响

5.2区内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与保护相关性分析

5.3社区从保护活动中的收益

5.3.1社区在保护活动中的受益情况

5.3.2旅游对社区影响的预期

5.4今后在社区共管上需要注意的内容

5.5本章小结

6沿河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与评估体系分析

6.1现有的监测评估体系对保护目标的贡献

6.1.1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监测体系评估

6.1.2麻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机制的评估

6.2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在保护区管理效果监测中的应用

6.3建议

6.3.1管理过程监测

6.3.2管理效果监测

6.4本章小结

7本评估方法适用性的讨论

7.1假设(Hypothesis)

7.2局限性(Limitation)

7.2.1保护区管理有效性与保护区管理目标分类与排序

7.2.2威胁的详细描述

7.2.3产出、影响和目标间的分类和管理措施间的逻辑关系

7.2.4其他社会影响因素

7.2.5不同时期威胁变化后的评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全球保护区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管理有效性的提高业已被国内外各界人士所关注,而且在2003年德班世界公园大会上被列为未来十年内保护地发展上需要取得的十大目标之一。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在经过长期的努力以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数量问题基本解决的情况下,质量提高将成为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的提高,首先需要找到目前管理上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目前国际国内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大多以保护区系统设计和管理过程的评估为其关注点,这样,评估出来的保护区系统缺陷还需要不断提高一个又一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才能最终改善整个保护区系统的管理状况。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适用于单个自然保护区,藉以明确定义保护目标威胁,并对管理缺陷改善有针对性的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 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以保护生物学和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单一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为手段,以提高管理质量为目的的一套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方法。本次研究是以管理学的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以GIS系统为主要技术平台,以保护目标面临的威胁为主要野外调查内容,以对保护目标的贡献值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一种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 本研究依据目前国际主流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理念,将保护区的主要工作内容分解为野外保护、区划设计、社区共管和监测评估四大部分。在野外保护系统评估方面,首先确定保护区的保护目标,通过问题树找出保护目标面临的可控制威胁;随后对保护区的野外保护系统进行实地调查,以明确威胁的时间、地点、行为人、原因和对主要保护目标的影响方式;通过将威胁的状况导入GIS系统,与保护区的野外保护行动地点、方式相叠加,计算出在保护行动控制范围下的威胁占全部威胁的比例和受到保护的主要保护目标占总目标的比例,从而得出其野外保护系统的管理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评估管理机构的绩效。最后,通过人员能力、激励机制和机构支持力度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管理缺陷所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管理提高对策。 在区划适宜性方面,本次研究首先,将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地理分布导入GIS系统,与主要保护目标重叠,计算出在不同功能分区中的保护目标占保护目标总量的比例。然后,将保护目标面临的威胁和主要保护行动地点与功能区划重叠,明确各功能分区中威胁存在的状况和其对主要保护目标造成的影响。最后,结合主要保护目标的生物学特性,判断出保护区区划对保护目标的适宜性。在社区共管对保护目标管理有效性的贡献比例评估方面,本研究首先明确社区受益与威胁发生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然后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威胁造成的原因、受益村分布和其对保护的影响方式;将这些内容在GIS系统中定位后,得出受益村与保护目标分布位置在空间上的关系,并进而得出其社区共管活动对保护目标的影响情况评价。 在监测与评估对管理有效性的贡献评价方面,本研究方法首先评价监测指标对保护目标动态变化的指示性、可获得性、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以此反映监测体系对管理有效性的贡献值;在评估体系评价方面,计划通过数据处理所花费的时间和资金效率情况、评估结果对管理决策的作用、反馈行动所需要的时间三方面去评价评估体系对管理有效性的贡献。 运用这一方法在麻阳河保护区进行的管理有效性评估结果表明: 1、保护区主要保护目标——黑叶猴群和其栖息地分别只有52.27%和25.67%得到了定期的巡护保护;主要的管理缺陷是护林员能力不足、激励机制缺乏参与、野外巡护的监管人手不足、设施设备不够、经费上的运行成本太高和巡护制度缺乏公平。 2、在缓冲区和实验区中,有较多与保护对象黑叶猴没有关联的土地;核心区内仍然存在大量黑叶猴栖息地的威胁。过大的区划面积导致研究地区分散了行政资源,难于加强对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3、社区资源破坏行为涉及人数与户均收入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社区可以受益的保护活动其地点安排与保护目标间缺乏关联,只有27.3%的黑叶猴生活在受益区域内,也只有24%的黑叶猴栖息地分布在这些受益村;以减缓威胁为主要目的的参与式社区共管活动仍然有待开展。 4、该保护区目前没有开展以巡护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活动,也没有成形的保护效果评估机制。 综上所述,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评估结果较差,仍然有待提高。为了与其他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的评估结果对比,本研究也采用保护地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开发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定性评估分值为100.3分,为总得分的57.3%,其管理有效性状况较差。 本研究主要的创新性内容有以下几点: 1、目前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方法以定性为主,重视对管理过程的评估。这种评估方法的优点是评估成本低、对项目周期管理的指导性强。本次研究采用GIS技术定位保护目标面临的威胁和现有管理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导管理行动设计,使得管理行动的目标更加明确。 2、采用管理学上的效率分析方法,分析各种保护管理行动的效率,在空间上定位需要调整的资源,有利于促进管理提高方案的形成。 3、针对单一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提高而设计,并与保护区管理的日常工作相结合,更便于随时监测不同管理工作内容与保护区管理目标间的联系。此外,该方法也可以进一步促进管理机构内部不同层级间和管理机构与相关利益群体的交流与沟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