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嫩江流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研究
【6h】

嫩江流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防护林体系功能经营区划分

1.2.2 防护林树种选择技术研究

1.2.3 防护林结构优化模式研究

1.2.4 森林植被对水文通量影响的研究

1.2.5 防护林效益计量与评价的研究

2 试验区概况

2.1 地表水丰富、地下水匮乏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2.2 地表水、地下水中等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2.3 地下水丰富、地表水匮乏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3 试验与研究方法

3.1 地表水丰富、地下水匮乏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试验与研究方法

3.1.1 林冠截持降雨观测

3.1.2 枯落枝叶的收集及其持水能力的测定

3.1.3 林木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3.1.4 径流观测

3.1.5 固持沟壑的调查

3.1.6 改善小气候效应的观测

3.2 地表水、地下水中等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试验与研究方法

3.2.1 气象效应观测

3.2.2 土壤肥力、土壤容重及含水率测定

3.3 地下水丰富、地表水匮乏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试验和研究方法

3.3.1 水土流失量测定方法

3.3.2 护岸保土效益试验与测定方法

3.3.3 经济效益调查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生态建设区类型划分

4.2 地表水丰富地下水匮乏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4.2.1 模式区建设规模

4.2.2 模式区构建技术

4.2.3 综合效益分析

4.3 地表水、地下水中等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4.3.1 防护林类型规划及营造

4.3.2 经营管理

4.3.3 生态效益分析

4.4 地下水丰富、地表水匮乏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4.4.1 模式区资源概况

4.4.2 模式区规划设计与建设

4.4.3 模式区效益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依据嫩江流域地形地貌的特征和地下水分布状况,初步划分了嫩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三大类型区,即“地表水丰富,地下水匮乏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地表水,地下水中等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地表水匮乏,地下水丰富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并对三大类型区的防护林体系建设规模,建设方法和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观测和调查,给出了定量指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定位观测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观测数据更具连续性和系统性。
  该研究是以制约嫩江流域中下游段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因子——水资源和植被恢复与重建类型为切入点而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多年来,各地建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决定使该区域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更能协调发展的模式形式,是本研究将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也是我省广大科技人员正在努力解决的技术难题。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嫩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分布特征及结构等因素的调查与观测,得出如下结论:①在嫩江流域中下游丘陵漫岗区营建“地表水丰富、地下水匮乏防护林体系”效益显著,可起到分散、减缓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②在同一地区的平原、缓丘地区营建“地表水、地下水中等的防护林体系”模式可以改变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③在嫩江中下游江岸平原区营建“地表水匮乏、地下水丰富防护林体系”已初步显示出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应大力提倡发展。综上,在嫩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要大力发展“地表水匮乏、地下水丰富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同时应加大平原缓丘区农田林网比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