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增产因素分析
【6h】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增产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重点

1.4.3 研究的难点

1.4.4 研究的特色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粮食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粮食概念

2.1.1 相关粮食概念界定

2.1.2 本研究粮食概念界定

2.2 与粮食生产相关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基础地位理论

2.2.2 农业区位论

2.2.3 绝对优势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研究区概况及基础数据来源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环境概况

3.2.1 地貌

3.2.2 土地资源

3.2.3 气候资源

3.2.4 水资源

3.3 社会经济概况

3.4 数据来源

4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分析

4.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发展变化

4.1.1 粮食产量变化

4.1.2 播种面积及种植业结构

4.2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

4.2.1 1997年到2011年粮食产量空间格局总体变化分析

4.2.2 主要年份各市粮食生产变化

4.2.3 主要年份粮食生产重心变化

5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5.1 黑龙江省粮食增产因素

5.2 增产贡献度分析

5.2.1 粮食增产贡献度时间分析

5.2.2 粮食增产贡献度区域空间分析

6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建议

6.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优化布局

6.2 发展粮食生产的保障建议

6.2.1 完善农业政策,保障粮食生产

6.2.2 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6.2.3 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粮食产量

6.2.4 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单位面积产量

7 结论和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粮食问题从古至今永远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在古代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全球人口剧增、耕地面积大幅缩减现象的影响下造成粮食危机愈演愈烈。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2013年“1号文件”、党的“十八大”、及政府工作报告均将粮食生产作为核心议题之一,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的政策和措施。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农业生产龙头和重点粮食生产基地,其政策目标不仅仅是致力于解决全国人民粮食问题,同时还承载着全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2013年开展的“两大平原”示范区更是突出了黑龙江省的农业战略地位,因此高效地粮食产出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最直接的保障。 本文在国内国外粮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粮食的基本概念,并且运用相关的学科理论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陈述当前黑龙江省在粮食生产中表现出的优势和弊端,在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处理和分析之后,运用GIS方法和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分析1997-2011年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差异,运用数理统计对1981-2011年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且计算了各主要因素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量化了各个因子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密切程度。最后根据对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结合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来提升其综合生产水平。主要结论如下: (1)从时间角度看,1981-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1990至2003年间粮食总产量显著波动,2003年后产量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5570.6万t;全省粮食平均单产2011年为4842.8kg/hm2,比1981年增长了142.38%,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同期低于水稻和玉米,高于小麦和大豆;播种面积也较之前有了大幅增加,由1981年的728.2万hm2增加到了2011年的1375.9万hm2,年均增长1.05%。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稻种植比例显著增加,而小麦种植比例明显减少,从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为以水稻和玉米为主。水稻、玉米类高产作物在粮食播种面积中的比重由1981年的24.73%上升到2011年的67.97%,而小麦、大豆类低产作物比重呈下降态势,由1981年的54.79%下降到2011年的28.18%。 (2)从空间角度看,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区域差异大,年均产量两极比接近40∶1,年均产量和年均增长率呈负相关,年均产量重点集中在哈尔滨、绥化和齐齐哈尔市附近,而年均增长率集中在伊春、鹤岗、双鸭山地区;黑龙江省各地区粮食作物品种分布不同,形成了以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绥化为主的玉米种植带,以哈尔滨、绥化和佳木斯为主的水稻种植带,以齐齐哈尔、黑河为主的大豆种植带,以黑河为主的小麦种植带;粮食产量重心沿“东南-西北-东北”的轨迹移动,总体上呈现“北进东移”的态势,1997-2001年粮食产量重心移动距离441.76m,速度88.35m/a;2001-2006年期间移动距离256.64m,速度42.77m/a;2006-2011年期间移动距离59.57m,速度9.93m/a,移动速率逐渐减小,生产优势区的空间格局趋于稳定。 (3)整个研究期(1981-2011年)内,粮食总产增加345.65%。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作物单产提升对总产的贡献率分别为73.32%、15.98%和10.70%。但研究期内全省粮食总产增加因素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1981-1986、1991-1996年粮食产量增加主要依靠单产的提升,2001-2011近十年主要是通过扩大播种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而1986-1991年是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变化来提高高产作物,从而拉动粮食产量的提高。对于影响黑龙江省区域粮食增产因素中,播种面积的扩张起到主导地位。

著录项

  • 作者

    刘阁;

  •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
  • 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杜国明;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粮食生产; 时空格局; 增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