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黑龙江省西部丘陵漫岗区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
【6h】

黑龙江省西部丘陵漫岗区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黑龙江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近年来,严重的水土流失、春旱频发和耕层渍涝已经成为该区域农业生产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不仅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危害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采用综合治理技术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蓄水保土增产方面研究多是单独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效应研究的实际情况,于2010和2011年,以黑龙江农垦北安分局红星农场3°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取了垄向区田与鼠道、暗管3种措施并将其有机集成形成了4个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与常规耕作模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本项试验中的鼠道、暗管等工程措施虽然早已投入实际应用,但是对于相关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很少,特别是与耕作措施集成的综合技术效果未见相关研究。本文将寻求适合该地区坡耕地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为丘陵漫岗区坡耕地综合治理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现将研究的结论总结如下:
   1)试验中的“鼠洞(SD)”、“鼠洞+暗管(SA)”、“鼠洞+垄向区田(SQ)”、“鼠洞十暗管+垄向区田(SAQ)”、垄向区田(LQ)5种技术模式均具有一定的节水增产效果,其效果的显著程度与措施种类密切相关。不同技术模式的土壤储水量都大于常规耕作(CK),影响顺序为:常规耕作<鼠洞<鼠洞+暗管<垄向区田<鼠洞+垄向区田<鼠洞+暗管+垄向区田,这一趋势与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保持一致。实验结果表明单纯的工程措施技术模式虽然能起到一定的节水增产效果,但结合垄向区田措施,效果将提高。
   2)试验中的5种技术模式体现大豆生长动态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指标均与相应技术模式的产量增长趋势一致,体现了与产量存在相对应的内在联系。各指标影响顺序均与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保持一致:常规耕作<鼠洞<鼠洞+暗管<垄向区田<鼠洞+垄向区田<鼠洞+暗管+垄向区田。
   3)试验中的5种技术模式均具有一定的蓄水保土作用,其作用程度因措施的不同而不同。工程措施与耕作措施集成的技术模式的径流量和产沙量在两年的监测均小于常规耕作和单一技术模式。实验表明:单独的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处理仍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情况发生,通过集成两种措施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4)试验中的5种技术模式均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利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通过利用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经济效益、土壤侵蚀量和年净流量5个指标对几种技术模式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出各技术模式的综合治理效果顺序依次为:常规、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垄向区田。
   5)由于试验年份降雨量偏少,没有发生渍涝灾害,暗管没有出流,鼠道和暗管的除渍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本文所研究技术模式的蓄水保土节水增产效果明显,但除渍效果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