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Ti-Si/Al-C312系MAX相在NaCl及B-Li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6h】

Ti-Si/Al-C312系MAX相在NaCl及B-Li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引言

1.2 MAX相发展历程及应用

1.3 MAX相的制备

1.4 Ti3SiC2与Ti3AlC2

1.5 MAX相陶瓷的腐蚀行为研究进展

1.6 课题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设备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流程概述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3 材料表征

第3章 Ti-Si/Al-C 312系MAX相陶瓷的制备

3.1 引言

3.2 Ti-Si/Al-C系312相陶瓷的制备

3.3 Ti-Si/Al-C系312相陶瓷的结构成份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i-Si/Al-C312系MAX相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4.1 引言

4.2 Ti3SiC2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4.3 Ti3AlC2 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Ti-Si/Al-C 312系MAX相在B-Li中性缓冲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5.1 引言

5.2 Ti3SiC2与Ti3AlC2以及Zr4在B-Li溶液中极化曲线测试

5.3 Ti-Si/Al-C系312相在B-Li缓冲液中的腐蚀形貌

5.4 Ti3SiC2与Ti3AlC2以及Zr4在B-Li溶液中EIS测试

5.5 Ti3SiC2与Ti3AlC2表面钝化膜成份表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首先自制了四种不同组份的312系Ti-Si/Al-C MAX相陶瓷,采用XRD、金相显微镜、SEM、EDS对材料组织结构成份进行了表征,然后应用动电位极化、恒电位极化、电化学阻抗谱等传统电化学测试方法着重研究了这些材料在3.5%NaCl以及 B-Li中性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并分别与TA2纯Ti、Zr4合金进行了对比,同时配合SEM、EDS、XPS以及点缺陷模型对材料的腐蚀机理进行了研究与解释。
  本研究中所制备的四种材料分别为:未加Al Ti3SiC2(10Vol%TiC)、Al掺杂Ti3SiC2、含杂Ti3AlC2(15Vol%TiC)、单相Ti3AlC2,它们均具有较高的致密度而且主要杂质成份均为TiC,除未加Al Ti3SiC2以外,其余材料均晶粒粗大,组织均匀。
  材料中 M-X层与 A层之间形成的微区电偶是材料腐蚀的根本原因,腐蚀优先从M-X层与A层连接处开始,Ti3SiC2的优先腐蚀位置为1号位Ti原子,Si次之,而Ti3AlC2优先腐蚀位置为A层Al原子,1号位Ti原子次之。M、A原子选择性腐蚀造成大量M、A原子流失,剩余C原子以单质形式存在,表面钝化膜主要成份均为Ti、Si、Al的氧化物以及羟基氧化物或者氢氧化物,包括TiO2、Ti2O3、TiOOH、SiOx、Si-OH、Al2O3、Al(OH)3等。
  在NaCl溶液中,Al掺杂提升了Ti3SiC2在开路条件下与电化学氧化环境中耐蚀性,但是降低了 Ti3SiC2的钝化能力,同时使得材料的击破电位降低。Ti3AlC2耐蚀性逊于Ti3SiC2,单相Ti3AlC2钝化能力微弱,但是TiC杂质能够提高其耐蚀性,使得材料具有明显的钝化区间。
  B-Li缓冲溶液中材料的腐蚀过程与NaCl溶液中类似,由于Al2O3能够在溶液中稳定存在,312系Ti-Si/Al-C MAX相陶瓷在开路条件下的耐蚀性随着材料中Al原子含量增加而增加,单相Ti3AlC2钝化能力增强。
  312系 Ti-Si/Al-C MAX相陶瓷在两种溶液中开路条件下耐蚀性分别与阀金属合金TA2纯钛和Zr4相当,MAX相特殊的片层结构与化学键结构使材料中各元素不能有效参与钝化,降低了材料的钝化能力,使得MAX相钝化能力弱于阀金属合金,在恒电位极化条件下耐蚀性逊于阀金属材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