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诱导电荷电渗聚集与介电泳偏移的颗粒分离研究
【6h】

基于诱导电荷电渗聚集与介电泳偏移的颗粒分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ICEO聚集与DEP偏移的颗粒分离机理分析

2.1 诱导双电层的形成与物理表征

2.2 电场引发导体表面的ICEO滑移

2.3 电场诱导介电颗粒的极化效应

2.4 非均匀电场作用引起微尺度颗粒的DEP偏移现象

2.5 介电颗粒在重力场和流场中受到的其它作用力

2.6 微尺度颗粒的运动方程和轨迹方程

2.7 基于ICEO聚集与DEP偏移分离芯片的工作原理

2.8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ICEO聚集与DEP偏移分离芯片关键位置的设计与仿真

3.1引言

3.2微流控芯片的关键位置的结构设计

3.3基于ICEO颗粒聚集结构完善和工作参数确定

3.4 微流控芯片过渡区域结构对颗粒流状态影响的仿真

3.5基于DEP颗粒分离的结构完善与工作条件的确定

3.6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加工及实验系统搭建

4.1引言

4.2 微流控芯片的整体结构设计

4.3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

4.4 微流控芯片的电学性能测试

4.5 微尺度颗粒分离的实验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4.6本章小结

第5章 颗粒的ICEO聚集与DEP偏移及分离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实验准备工作

5.3基于ICEO颗粒聚集特性的实验研究

5.4 基于DEP颗粒偏移特性的实验研究

5.5 综合实验研究与入口流速的影响分析

5.6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连续性介电泳颗粒分离是微流控系统中对微纳米样品进行精确操控的核心手段,因为它在癌症的早期诊断,水质的污染分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通常情况下,连续性介电泳颗粒分离的过程需要将样本聚集为宽度很小的粒子流以保证颗粒沿着相同轨迹运动并从相同的位置进入介电泳力作用范围。然而,目前实现样本颗粒聚集的方法只有流体挤压效应,并且这种效应需要冗余的外接设备,价格昂贵的微泵,复杂的多相流体操控。这使得微流芯片的高度集成化成了一个重大的挑战。诱导电荷电渗聚集是发生在物体表面的一种电化学效应,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颗粒聚集方法。因此,本文基于诱导电荷电渗流体聚集和介电泳偏移提出了一种新的颗粒分离方法。
  首先,分析了颗粒分离方法中的物理机理:基于对导体表面在交流电场中双电层的形成机理的分析,推导了复振幅形式的诱导电荷电渗滑移速度公式;基于介电颗粒在非均匀电场中的偏极化效应,推导了颗粒在交流电场中受到介电泳力的形式;考虑电场,流场,重力场等因素的影响,分析了介电颗粒的受力情况并推导了颗粒在微流控芯片中的速度方程和轨迹方程。
  其次,对微流控芯片的关键位置进行初步设计并确定了合适的工作参数:根据设计要求,对聚集区域,过渡区域,分离区域进行了初步设计;通过数值仿真研究确定了聚集区域的通道高度和工作参数;基于拉格朗日颗粒轨迹追踪的方法研究了过渡区域的结构对粒子流状态的影响规律;耦合电场,流场,重力场,通过数值仿真确定了适合颗粒分离的通道尺寸,分析了粒子流入口位置对颗粒分离效果的影响。
  再次,完成了微流控芯片的整体结构设计与加工及实验平台的搭建:从改善整体性能和加工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微流控芯片的整体结构设计;运用标准软光刻等技术完成了微流控芯片的加工;连接实验器材,完成了实验平台的搭建。
  最后,在微流控芯片中进行了系统实验:进行了颗粒诱导电荷电渗聚集特性和介电泳偏移特性研究;通过综合实验研究了入口流速对颗粒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对最佳状态下颗粒分离效率进行了评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