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美日同盟形成与演变中的朝鲜半岛因素
【6h】

论美日同盟形成与演变中的朝鲜半岛因素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综述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目的及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朝鲜战争与美日安保体制

一、地缘政治视野下的朝鲜半岛

二、朝鲜战争与美日单独媾和的形成

三、安全保障的设想

四、美日安全保障条约

注释:

第三章 磨合的美日关系与朝鲜半岛

一、NSC125号文件

二、艾森豪威尔时期朝鲜半岛政策

三、冲突与解决

注释:

第四章 美日关系新格局与朝鲜半岛

一、岸信介内阁与“美日新时代”

二、《美日合作与安全条约》的修订

三、NSC6008/1号文件

四、事前协商原则与朝鲜半岛关系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朝鲜半岛是东亚地区战略要地之一,它位于东北亚中心,是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半岛性国家。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亚洲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桥梁与跳板。从战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朝鲜半岛对于维护东北亚及环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性位置,周边主要几个国家十分重视其地缘政治价值。自19世纪以来,围绕朝鲜半岛展开的角逐愈演愈烈,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周边国家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争夺,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争夺战略位置,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对立。而今,朝鲜半岛局势仍旧是东北亚地区安全的不确定乃至不稳定因素。
  美日同盟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是美国全球遏制战略发展的结果。美国凭借其独占日本的优势对日本加以改造,并凭借其霸权地位使日本“脱掉”了战败国的帽子,从而为其亚洲遏制战略服务。美日同盟自1951年确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美日关系经历了蜜月期、磨合期、动荡期、巩固期。美日同盟并没有伴随着冷战的结束而解体,反而得到了巩固。1996年,《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公布,意味着冷战后美日关系结束动荡时期,进入巩固时期。美国明确提出“要提升日本在政治、军事、安全、经济等方面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维护亚太地区和平安全。”这一做法显然带有冷战时期遏制战略的痕迹。
  美日安保体制即:美日两国分别于1951年签订的《旧金山和约》、《美日安全条约》和1952年签订的《美日行政协定》,共同构成了美日安保体制。1960年美日两国重新界定同盟关系,废除《美日安全条约》,签订了《美日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1978年两国签订了《美日防卫合作指针》,重新明确美日两国在防务上的军事分工合作。美日安保体制的形成使得美国亚太战略有所依靠,同时安保体制也成为影响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表面上看,朝鲜半岛与安保体制一个是地缘政治价值,一个是国家利益保障,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共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讲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主要分析朝鲜战争对于美日关系的影响。主要从地缘政治角度着手,阐述朝鲜半岛与周边大国的历史关系。朝鲜半岛东北部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紧邻中国,只有一江之隔;东南部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15世纪以前,朝鲜只与中国保持了某种特殊的封建依附和朝贡关系。19世纪末,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取代中国入主朝鲜,对其进行了半个世纪左右的殖民统治。日本战败投降后,美苏两强强势介入半岛划分势力范围。朝鲜战争的爆发造成了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长期化和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朝鲜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旧金山和约的签署。1951年旧金山和会的召开标志着日本结束了同大多数对日作战国家的战争状态,走向战后时期。朝鲜半岛地缘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逐渐成为左右东北亚格局的权力角逐场。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促使美日安保体制的形成。美日安保体制是日本战后外交的基轴,其形成体现了亚洲冷战格局的基本定型。安保体制的建立虽解决了日本周边的安全问题,但重整军备、驻军问题成为美日关系的羁绊。美国通过朝鲜战争进一步看到了日本作为亚洲冷战前沿桥头堡的重要性,要求日本按照美国的意愿重整军备。但是由朝鲜战争提供的“特需经济”带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奇迹,日本忌惮重整军备会影响经济的腾飞。此外,美日两国签署了安全保障条约,日本可以依靠美国的军事力量而不用担心防御问题。但美国不断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日本军备能够达到基本的防御要求,分担美国的军费负担,日本最终向美国妥协。
  第三章阐述美日同盟的磨合问题以及艾森豪威尔时期的朝鲜半岛政策解析。以 NSC125号系列文件为中心探讨美国在考量西太平洋安全共同体的构建问题上,对其亚洲诸盟国战略定位的调整。NSC5514号文件作为艾森豪威尔时期对朝鲜半岛的指令性文件意义重大,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变局深刻的影响着亚洲国际关系格局。NSC125/6号文件中所体现的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实施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美日间同盟关系,克服了美日同盟的摩擦。
  第四章侧重点在于阐述美日关系的演变与朝鲜半岛关系。1953年初,艾森豪威尔打着结束朝鲜战争的旗号上台,从朝鲜半岛由热战转入长期的紧张对峙局面和印支半岛热战升级的现实考虑,决心改变前任总统对日政策,将重整军备的日本纳入到美国亚洲战略防御体系中,并作为重要一环。在艾森豪威尔任期内,同日本签署了新安保条约,颁布了NSC6008号文件,作为指导新时期美日关系的纲领性文件。1960年,美日两国签订《美日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不同于1951年《美日安保条约》的性质,新安保条约在于加强和发展美日同盟关系。而事前协商原则中关于“如朝鲜半岛再次爆发战争,驻日美军的行动不受限制”条例的存在证明新安保体制的建立不仅仅是美日关系上升的体现,同时也是美国亚洲遏制战略的缩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