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及空间引导策略研究--以武汉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为例
【6h】

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及空间引导策略研究--以武汉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一体化趋势推进城市体系新格局的形成

1.1.2 我国都市圈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要求

1.1.3 空间研究是都市圈研究中的重要视角

1.2 概念解析

1.2.1 都市区、都市圈和城市群

1.2.2 空间结构

1.2.3 空间发展

1.3 研究对象

1.3.1 武汉都市圈

1.3.2 苏锡常都市圈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都市圈发展过程及特征

2.1.1 都市圈发展演化的阶段研究

2.1.2 都市圈发展阶段的特征研究

2.2 都市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

2.2.1 都市圈成长机理研究

2.2.2 都市圈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2.3 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

2.3.1 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

2.3.2 都市圈空间形态研究

2.4 都市圈发展实例研究

2.4.1 东京都市圈:从“一心集中”走向“多核多圈”

2.4.2 巴黎都市圈:从“核心集聚”走向“轴带延伸”

2.4.3 伦敦都市圈:从“圈层蔓延”走向“夹心式圈层放射”

2.5 相关研究与规划实践的不足

2.5.1 研究重点在城市群,都市圈空间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2.5.2 侧重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实体地域空间形态研究不足

3 都市圈发展演化特征

3.1 1980年——2000年都市圈社会经济变化特征

3.1.1 武汉都市圈:人口呈现集聚式扩张,经济增长极化趋势明显

3.1.2 苏锡常都市圈:中小城市发展趋缓,三大核心经济发展显著

3.2 1980年——2000年都市圈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3.2.1 武汉都市圈:由离散自由分布向核心极化集聚转变

3.2.1 苏锡常都市圈:由散点独立膨胀向多中心开放扩张转变

3.3 2000年——2016年都市圈社会经济变化特征

3.3.1 武汉都市圈:核心集聚作用增强,经济空间沿江轴线拓展

3.3.2 苏锡常都市圈:区域发展趋于平稳,扩散效应开始形成

3.4 2000——2016年都市圈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3.4.1 武汉都市圈:由单一向心集聚向轴带扩散延伸转变

3.4.2 苏锡常都市圈:多中心节点状分布向全域连绵化发展转变

3.5 都市圈发展演化总体特征

3.5.1 武汉都市圈:散点扩散——单核心集聚——点轴集聚延伸

3.5.2 苏锡常都市圈:散点扩散——多核心开放——网络疏散连绵

4 都市圈现状空间格局特征

4.1 都市圈中心体系结构特征

4.1.1 武汉都市圈:核心突出,形成轴带放射的中心体系结构

4.1.2 苏锡常都市圈:三心并重,形成网络连绵的中心体系结构

4.2 都市圈交通网络体系特征

4.2.1 武汉都市圈: “中心+放射”式发展,形成“一心七廊”的交通体系

4.2.2 苏锡常都市圈: “廊道+网络”式构建,形成 “两横两纵”的交通网络

4.3 都市圈生态空间格局特征

4.3.1 武汉都市圈:核心生态质量较差,形成“一带三区五核”的生态格局

4.3.2 苏锡常都市圈:太湖绿心辐射全域,形成“一廊一带,一核五心”的生态格局

4.4 都市圈用地组织结构特征

4.4.1 武汉都市圈:以武汉为核心,形成圈层集聚、廊道延伸的用地分布特征

4.4.2 苏锡常都市圈:以三大主城区为核心,形成轴线带状集聚的用地分布特征

4.5 都市圈空间格局总体特征

4.5.1 武汉都市圈:圈层扩散、轴带放射、节点分散的单核心结构

4.5.1 苏锡常都市圈:三心辐射、廊道交织、网络连绵的多核心结构

5 都市圈空间发展引导策略

5.1都市圈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1.1 城镇体系孕育不足,亟需培育合理的中心体系结构

5.1.2 交通组织辐射能力有限,亟需构建网络化的交通系统

5.1.3 生态框架网络化程度低,亟需加强生态空间的支撑能力

5.1.4 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亟需空间联合管控和优化

5.2 合理构建城镇体系格局,培育多中心网络体系

5.2.1 完善区域中心体系,带动核心区域融合发展

5.2.2 打造城镇发展轴,培育外围地区增长极核

5.2.3 引导次区域发展,构建网络化城镇群体空间

5.3 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廊道+网络”的交通系统

5.3.1 培育综合交通节点,加强城市间联系

5.3.2 完善基础廊道链路,形成网络化交通结构

5.4 保护区域生态基底,构建良好的生态空间结构

5.4.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区域生态空间基底

5.4.2 织补生态空间,建立良好的生态空间结构

5.5 加强空间联合管制,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5.5.1 构建区域协作空间,强化区域整体网络关联度

5.5.2 打破行政壁垒,建立空间管制机制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1)揭示单核心都市圈和多核心都市圈差异化的空间结构特征

(2)从国土空间治理和空间格局优化的维度提出都市圈空间引导策略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2)深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维度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