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甘蓝型油菜导入系构建、重要农艺性状QTL分析和白花基因克隆
【6h】

甘蓝型油菜导入系构建、重要农艺性状QTL分析和白花基因克隆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甘蓝型油菜重叠片段导入系的构建及其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QTL分析

1 前言

1.1 中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1.2 导入系的概念及特点

1.3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1.4 甘蓝型油菜品质和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甘蓝型油菜导入系构建的技术路线

2.3 基因型分析与导入片段检测

2.4 田间试验及性状考察

2.5 性状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导入系的构建结果

3.2 导入系性状调查结果

3.3 群体QTL分析结果

3.4 对花色、籽粒颜色和开花期及品质等性状的进一步分析

4 讨论

4.1 材料的选择

4.2 导入系的构建策略

4.3 本研究中定位的QTL与其它研究的比较

4.4 甘蓝型油菜片段导入系在QTL定位和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第二章 芸薹属显性白花基因的图位克隆、功能及进化研究

1 前言

1.1 植物花色的意义

1.2 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1.3 芸薹属植物花色研究进展

1.4 芸薹属花色性状在油菜育种及其他实践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田间种植与性状考察

2.3 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BnaFC的初步定位分析

2.4 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2.6 甘蓝型油菜花瓣中类胡萝卜素分析以及挥发物分析

2.7 类胡萝卜素工程菌中BnaC3.CCD4酶活性验证

2.8 C3.CCD4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3 结果

3.1 油菜花瓣中类胡萝卜素总量及各组分含量的分析

3.2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分析

3.2 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的图位克隆

3.3 BnaC3.CCD4基因遗传转化互补分析

3.4 BnaC3.CCD4的蛋白序列分析

3.5 BnaC3.CCD4基因的表达模式

3.6 BnaC3.CCD4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7 甘蓝型油莱BnaC3.CCD4的功能分析

3.8 C3.CCD4基因在芸薹属中的进化分析

4 讨论

4.1 类胡萝卜素是导致甘蓝型油菜花色差异的最直接因素

4.2 甘蓝型油菜花色变异的遗传分子机制

4.3 BnaC3.CCD4参与调控甘蓝型油菜花瓣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

4.4 芸薹属花色基因的进化模式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研究中用到的引物

附录2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芸薹属植物中有很多重要的工业用或食用油料作物、蔬菜和饲料作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为了揭示甘蓝型油菜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中通过构建甘蓝型油菜重叠片段导入系并将其用于甘蓝型油菜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分析。另外,本研究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分离了人工合成型甘蓝型油菜No.2127中的白花基因BnaC3.CCD4,解析芸薹属植物花色形成和维持的分子机制,揭示花色演化与植物环境适应性的关系,并对其在芸薹属中的进化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甘蓝型油菜重叠片段导入系的构建及其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本研究以ZY821为受体亲本、No.2127为供体亲体,通过ZY821与ZY821/No.2127衍生的DH系回交结合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一套甘蓝型油菜重叠片段导入系。该导入系群体包括89个株系,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这个群体进行了基因型检测,平均每个株系导入3.76个片段,每个片段的平均长度为21.86cM,平均背景回复率为96.24%,所有目标片段相互重叠连接基本覆盖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通过对该导入系群体开花期、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及8个种子品质相关性状(蛋白质、含油量、芥酸、硫甙、二十碳烯酸、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的表型考察发现它们均表现为连续分布和超亲分离现象,且多数性状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合基因型及武汉2年的表型数据对这11个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43个QTL,其中控制开花期、角果长和每角果粒数的QTL个数分别为4、3和9,控制种子蛋白质、硫甙、含油量、芥酸、二十碳烯酸、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的QTL个数分别为3、3、5、4、3、4、3和3。其中29个QTL在2年中都能检测到,且对A2染色体上的开花期基因、C3染色体上的白花基因、C8上面的籽粒颜色基因、C8上面的高含油量基因和A9上面的高硫甙基因等正在开展或者已完成定位和克隆工作。
  2.芸薹属显性白花基因的图位克隆、功能及进化分析
  甘蓝型油菜黄花栽培品种ZY821和白花品系No.2127的花瓣中最主要的类胡萝卜素成分都是紫黄质、cis-β-紫黄质和叶黄素;但类胡萝卜素总含量以及多组分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ZY821花瓣中类胡萝卜素总量是No.2127的43倍,且紫黄质占其总含量的89%,是No.2127花瓣中紫黄质含量(8.80±1.27μg/g FW)的94倍。
  甘蓝型油菜白花表型受单个显性核基因BnaF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BnaFC被确定为一个编码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4)的基因,并用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和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实验对其进行了最终确定。在白花品系No.2127中,存在着有功能的BnaC3.CCD4(WT型)基因,其具有179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97个氨基酸。位于质体的BnaC3.CCD4蛋白优先在甘蓝型油菜的花蕾和花瓣中表达,将α-或/和δ-胡萝卜素裂解生成α-紫罗酮,使得甘蓝型油菜花色由黄变白。而在黄花品种ZY821中,BnaC3.CCD4基因中存在这一个长度约7.6kb的CACTA-like转座子(TE1)的插入,扰乱了BnaC3.CCD4在黄花品系中的转录。这种包含有TE1的C3.CCD4的单倍型被命名为M1型。
  在芸薹属中共存在5种C3.CCD4单倍型,分别是功能性型的WT型,以及4种功能突变类型:M1型-M4型。这4种突变类型破坏了C3.CCD4的功能,因此使得花色由白变黄。在黄花甘蓝中存在所有的这4种突变类型,而在黄花甘蓝型油菜中只存在M1型,以及在黄花埃塞尔比亚芥中只存在M1型和M4型两种。因此推测:C3.CCD4中CACTA-like转座子TEs的插入事件发生在甘蓝型油菜和埃塞尔比亚芥菜的形成之前。除此之外,M2型和M3型仅在黄花甘蓝中发现,却不存在与异源四倍体的甘蓝型油菜和埃塞尔比亚芥菜,这说明M2型和M3不存在于当时甘蓝型油菜和埃塞尔比亚芥的起源中心,没有参与这两种异源四倍体的物种形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