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虾—鱼半循环养殖模式池塘的水质及其调控
【6h】

虾—鱼半循环养殖模式池塘的水质及其调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循环水系统的原理和应用现状

1.2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中菌相、藻相、理化指标研究动态

1.2.1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中菌相研究动态

1.2.2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中藻相研究动态

1.2.3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中理化指标研究动态

1.3 滤食性鱼类在池塘中净水能力研究综述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综合调控对鱼塘水体理化生物指标的影响研究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池塘

2.2.2 人工调控管理

2.2.3 测定方法

2.3 结果

2.3.1 水体菌相变化情况

2.3.2 水体藻相变化情况

2.3.3 水体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水源的虾塘水体理化生物指标变化的研究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池塘

3.2.2 养殖流程

3.2.3 测定方法

3.3 结果

3.3.1 弧菌变化情况

3.3.2 藻相变化情况

3.3.3 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3.3.4 成活率与产量对比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虾塘补水前后水质变化的情况研究

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3.1 补水前后水体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4.3.2 补水前后水体藻类的变化情况

4.3.3 补水前后水体弧菌的变化情况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鱼塘与同期虾塘水质比较研究

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3.1 水体理化指标对比结果

5.3.2 水体藻相对比结果

5.3.3 水体弧菌对比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构建了虾-鱼半循环池塘养殖模式,系统由滤食性鱼类养殖塘和凡纳滨对虾低盐度集约化养殖塘组成,鱼塘同时作为虾塘的供水源,采取消毒、放养滤食性鱼类、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等综合调控技术改善水质。本研究对鱼塘、虾塘的水体理化因子、藻相、弧菌等进行监测,旨在为本模式的优化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结果如下:
   1.综合调控对鱼塘水体理化生物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综合调控显著降低鱼塘弧菌数量,平均降幅为45.64%;弧菌占总异养细菌的比例平均下降53.37%,表明综合调控有效降低水体有害菌数量。同时,综合调控增加了鱼塘藻类密度和生物量,密度平均升高59.38%,生物量平均升高58.6%。此外,综合调控提高池塘水体DO,稳定水体的pH。
   2.对利用鱼塘水作为水源的虾池(实验塘)水体理化生物指标监测结果表明,整个周期虾池弧菌含量低,变化平稳,平均值为0.18×103CFU/ml,利用外河水作为水源的对照塘则出现后期弧菌突然爆发的现象。同时,实验塘检出藻类6门54属126种;对照塘检出藻类6门47属87种。实验塘中后期藻类的种类数高于同期对照塘的种类数;对照塘在中后期出现一次蓝藻水华(色球藻密度占到藻类总密度的97.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实验塘比对照塘变化平稳,藻相的稳定性好。另外,实验塘早晨的DO显著高于对照塘早晨的DO(p<0.05)。最终,实验塘的成活率为65.5%,比对照塘高出37.5%;实验塘的产量为4515kg/hm2,比对照塘高17.1%。
   3.虾塘从鱼塘补水后,虾塘水DO提高7.70%,透明度提高32.41%,pH降低了4.32%,其中早晨pH显著降低,亚硝酸氮降低了21.13%;藻类密度提高29.16%,藻类生物量提高44.81%,藻类种类数提高68.39%。
   4.实验过程中鱼塘的pH低于同期虾塘的pH,其中鱼塘pH更接近最适pH(7.5~8.5)。鱼塘的亚硝酸氮显著低于虾塘的亚硝酸氮;鱼塘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比虾塘稳定;鱼塘整个养殖过程主要以绿藻和硅藻为主,虾塘中后期主要以蓝藻为主;鱼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同期虾塘,群落复杂,水质稳定。鱼塘比虾塘弧菌数量低,变化平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