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实效性研究
【6h】

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实效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相关研究评析

(三)基本概念界定

1.社交媒体概述

2.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可行性

1.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2.社交媒体具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优势

(二)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必要性

1.当前线下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方式滞后于大学生的需求

2.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双重影响

二、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做法与成效

(一)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做法

1.以QQ群为主要载体,辅导员和班委为主力

2.以微信公众号为依托,学生为主要受众

3.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后台,心理健康联络员为“中介”

4.以其他方式为补充,宣传手段多样化

(二)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成效

1.受众面积扩大,覆盖范围增加

2.宣传手段丰富,方式灵活多样

3.超越师生时空界限,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4.适应大学生网际需求,迎合信息获取习惯

三、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淡薄,对学校宣传工作关注度不高

2.学校人员配备不足,社交媒体运营困难

3.宣传内容流于形式,宣传方式缺乏创新

4.线上宣传活跃,线下反馈滞后

5.衡量手段缺乏,效果难以评估

(二)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成长环境复杂,心理问题多样化

2.宣传平台多样,整合机制缺乏

3.重视力度不够,宣传条件不足

4.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有其特殊性,实施难度大

四、基于社交媒体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2.灵活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4.交互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5.互补性与协同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措施

1.发挥学校在社交媒体建设方面的主力军作用

2.培养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意识

3.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渠道

4.促进线上与线下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互动融合

5.开展基于社交媒体的心理健康普查与建档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新媒体的盛行,催生着以QQ、微信、微博以及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作用,也不可避免的产生负面影响。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好、发展好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既是践行《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意见的指导》和《2030年健康计划》文件精神的要求,又是对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的回应。本文基于520份的问卷调查和22名师生的深度访谈,分析当前高校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以提出科学有效的引导策略。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导言。这一部分从文章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的情况分析、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写起。
  第二部分,分析了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发现,社交媒体是当前大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工具,其及时快捷的表达机制、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以及明朗广阔的拓展空间,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能。但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以及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方式滞后于大学生的需求,又为高校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供了必要性。
  第三部分,探讨了当前高校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做法与成效。目前高校以QQ群为主要载体、辅导员和班委为主力,以微信公众号为依托、学生为主要受众,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后台、心理健康联络员为“中介”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这些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超越师生时空界限,适应了大学生的网际需求,契合了学生信息获取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心理健康宣传的受众面积,增加了覆盖范围。
  第四部分,挖掘了当前高校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存在着宣传教育的人员配备不足,高校社交媒体运营困难;宣传内容流于形式,宣传方式老化;线上宣传活跃,线下反馈滞后;衡量手段缺乏,效果难以评估等问题。主要制约因素源于大学生复杂的成长环境,学校缺少对社交媒体的整合机制,对社交媒体宣传载体的重视力度不够导致宣传条件不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第五部分,指明了基于社交媒体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实效性的对策。针对当前高校在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在遵循科学性与发展性、灵活性与针对性、防治性与前瞻性、活动性与情境性、互补性与协同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发挥学校在社交媒体建设方面领头羊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意识,拓宽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促进线上与线下宣传教育的互动与融合,并做好基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普查与心理建档工作,以提高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第六部分,结语。对文章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做了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