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居住状况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6h】

居住状况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社会融合的概念、理论、测量及影响因素

1.社会融合的概念

2.社会融合理论

3.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与影响因素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假设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二)数据来源

(三)变量操作化

1.因变量选取

2.自变量选取

3.控制变量选取

(四)数据基本特征描述

1.流动人口描述性特征数据

2.住房与居住状况基础数据

(五)研究假设的细化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融合的因子结构分析与测量

1.各维度分数计算

2.社会融合综合指数计算

(二)不同居住与住房状况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1.不同住房价位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2.不同住房性质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3.不同住房公积金情况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4.不同社区性质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5.不同社区类型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6.社会融合的总体分析

(三)流动人口居住与住房状况对其社会融合的影响

1.采用混合效应模型的必要性

2.社会融合综合指数的混合效应模型分析

3.社会融合各维度分数的混合效应模型分析

(一)结论

(二)讨论

1.居住条件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

2.住房保障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

3.居住环境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

(三)思考

1.点燃生活热情,增强生活信心

2.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私有产权房拥有率

3.加强社区组织建设,鼓励开展社区活动

4.完善以混合居住为导向的住房政策建设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有报告指出,在2011-2014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仍是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型、人口转变时期出现的重大社会现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合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通过发展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机制,来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从而达到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居住与住房问题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居住状况对流动人口的身心发展、社会融合等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在对社会融合概念、理论及测量的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和国内关于居住与住房视角下居住条件、住房政策和混合居住三个层面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的综述,发现尽管从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的居住条件差异以及是否混合居住这两个方面来研究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的研究已得出一些结论,但缺乏流动人口内部居住条件的差异对其社会融合影响的研究的同时,也缺乏“住房保障”中住房公积金这一重要方面对其社会融合影响的研究和数据支撑,对于混合居住是否促进其社会融合也有所争议,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切入并作出研究假设,利用定量研究较全面地探讨流动人口的居住与住房状况对其社会融合的影响,以期得出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合理化、针对性建议。
  本文将居住条件、住房保障和居住环境根据问卷内容操作化为住房价位、住房性质、住房公积金、社区性质和社区类型五个变量。运用Stata/MP12.0软件,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技术,构建测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三级指标体系、计算其社会融合综合指数和各维度分数,从居住与住房的视角比较了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的差异。通过构建混合效应子模型,发现样本点层次的特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差异的事实,说明采用混合效应模型的必要性。通过构建社会融合综合指数和各维度分数的完全模型,关注并解释固定效应中自变量的系数,发现各居住与住房状况都显著影响社会融合综合指数;通过转变各居住与住房状况的参照组,发现并不是每个居住与住房类别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都有显著差异,住房性质中“政府提供租房”、“自租房”和“非正规住房”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显著差异,住房公积金中“本地有老家无”与“本地老家均有”、“老家有本地无”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显著差异,说明“政府提供租房”并不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私有产权房”的拥有才能有效促进其社会融合,“住房公积金的有无”而不是“本地住房公积金的有无”显著影响其社会融合。同时也发现各居住与住房状况并不是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各维度分数都产生了显著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产生此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路径,考虑各居住与住房状况对其各维度的影响情况,针对如何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点燃生活热情,增强生活信心;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私有产权房拥有率;加强社区组织建设,鼓励开展社区活动;完善以混合居住为导向的住房政策建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