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大城市宜居性与经济性协调发展度及其时空格局研究
【6h】

中国大城市宜居性与经济性协调发展度及其时空格局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宜居性研究

1.2.2 城市宜居性与经济性关系研究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城市经济性内涵

1.3.2 城市宜居性内涵

1.3.3 协调发展理论

1.4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域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体系构建

2.3.2 最终指标体系

2.4 研究方法与模型

2.4.1 主成分分析法

2.4.2 协调度模型构建

2.4.3 协调发展度模型构建

2.4.4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

3 我国大城市宜居性与经济性综合评价研究

3.1 我国大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

3.1.1 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数计算与结果

3.1.2 地区宜居性水平差异分析

3.2 我国大城市经济性综合评价

3.2.1 经济性综合评价指数计算与结果

3.2.2 地区经济性水平差异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大城市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研究

4.1 我国大城市宜居性与经济性协调度

4.1.1 地区协调度差异分析

4.1.2 城市协调度类型变化

4.2 我国大城市宜居性与经济性协调发展度

4.2.1 地区协调发展度差异分析

4.2.2 城市协调发展度类型变化

4.3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城市类型划分

4.3.1 双高型城市

4.3.2 高-低型城市

4.3.3 低-高型城市

4.3.4 双低型城市

4.4 本章小结

5 协调发展度空间格局研究

5.1 全局格局

5.1.1 全局自相关分析

5.1.2 整体格局变化

5.2 局部格局

5.2.1 空间聚类特征

5.2.2 聚类时空变化

5.3 热点分析

5.3.1 热点分布特征

5.3.2 热点时空变化

5.3.3 聚类分析与热点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研究结论与不足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接踵而来的是各种城市问题,宜居城市建设也随之受到关注。大城市为高密度人口聚集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宜居性是否同步且良性发展,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最新的城市规模标准定义大城市,研究中国大城市宜居性与经济性协调发展度及其时空格局。
  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城市宜居性以及城市宜居性与经济性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并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大城市宜居性与经济性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中国大城市按区域分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与华东地区。按市辖区年末总人口将大城市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Ⅰ型大城市与Ⅱ型大城市。借助SPSS软件计算2005年、2010年与2014年三个时间断面上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数与经济性综合评价指数并分地区进行分析。引入协调度模型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中国大城市宜居性与经济性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进行分类。随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了协调发展度的空间格局。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1)中国大城市的宜居性与经济性协调度总体水平较高。而协调发展度则差异显著,高值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带以及中西部省会城市与重要城市。中西部地带协调发展度普遍较低。
  (2)用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可将中国大城市分别归为双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与双低型四类城市。Ⅰ型大城市、特大城市与超大城市大多属于双高型城市。
  (3)对协调发展度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协调发展度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集聚趋势,即协调发展度高(低)的城市趋向于高(低)值区分布的现象。
  (4)由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可知协调发展度以同类集聚为主,“低洼现象”与“高地现象”都不明显,总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H-H型聚类始终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北京、大连等城市。L-L型聚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肃省与广西省。
  (5)热点分析得知协调发展度的热点地区主要位于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与H-H型聚类吻合度较高;冷点地区分布在西南地区、华南地区与华中地区,范围要略大于L-L型聚类。且整体格局稳定性强,基本维持热点恒热,冷点恒冷的状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