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与引导——基于天津市某公办初中校
【6h】

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与引导——基于天津市某公办初中校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四)“问题学生”的界定及称谓说明

一、“问题学生”现状分析

(一)行为问题

1.课上纪律

2.人际关系

3.自控力差

(二)学习问题

1.放弃学业应付差事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3.缺少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心理问题

1.人生观不成熟

2.人格不健全

3.情感不稳定

4.社会适应差

二、“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1.教育方式不当

2.教育能力缺乏

3.家庭结构及成员关系

(二)学校原因

1.应试教育评价单一

2.社会对学校过度要求

3.教师教育权利缺乏保障

(三)社会原因

1.社会价值观改变

2.社会风气不良

3.媒体导向偏颜

4.学生自身原因

三、“问题学生”的引导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基础

1.卢梭自然教育

2.多元智力理论

3.需求理论

4.情感型师生关系

(二)引导策略

1.立足课堂管理

2.课下积极引导

3.家校联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问题学生”在公办初中校尤其集中。其问题主要体现在行为、学习和心理方面。正确对待他们的态度是教育公平落实情况的检测表,更是教师的职责与担当。教育引导“问题学生”占据了国办初中校教师绝大部分精力。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呵护、投入更多的关注。如果疏忽了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无异于将他们放弃。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玷污。
  本文从“问题学生”的类型切入,以作者所任教的学校为参考,归纳其成因,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对其的引导策略。
  “问题学生”不是生来如此,首先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育有连续性和潜移默化的特征。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欠缺,会导致学生行为出现偏差。学校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其成长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和种种原因导致的教师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使得学校的教育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此外,现阶段我国社会正经历剧烈转型,价值观、社会风气的负向改变对学生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媒体的不良导向,更是加深了教育的矛盾。最后,初中生还在发育阶段,其心理的不成熟也可能加剧自身行为的偏差。
  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可行的积极的。教师对于家庭教育的干预力量有限,对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也无力控制。所以文章主要从教师的管理角度来探讨“问题学生”的引导策略。着眼课上教学管理,严把课下的教育引导,与家长形成合力,以确保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