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天地之间”:农村统与分经营体制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以河南省刘庄村与浙江省曹埭村为个案
【6h】

“天地之间”:农村统与分经营体制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以河南省刘庄村与浙江省曹埭村为个案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已是山花烂漫时

摘要

导论

一、选题缘起、本文思路与创新之处

1.选题缘起

2.本文思路与创新之处

二、研究现状

1.对农业合作化与“包产到户”的研究

2.关于共同体理论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若干概念及案例村庄的简要说明

1.研究方法

2.若干概念说明

第一章 统一经营的村庄底色——“地·刘庄”

一、经济底色

1.自然资源禀赋稀缺

2.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3.阶层分化结构趋平

二、社会底色

1.宗族势力未曾萌生

2.自发互助历久弥新

3.动荡催生权威人物

三、文化底色

1.家俗规约尊孝重悌

2.农耕文明安贫乐道

3.游牧遗风骁勇尚武

小结

第二章 国家导向下的统一经营的形成——“天·统一”

一、互助组到初级社——统一经营优势初现

二、初级社到高级社——坚持以“大队”为生产经营单位

三、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依旧坚守“大队”,维护统一经营

小结

第三章 统一经营产生与确立的内在机理——“天地相合”

一、较为显著的外部条件

1.特殊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构想

2.特定地域范围内特有的政治环境

3.特殊的集体权威与特有的人格魅力

二、村庄社会基础中的隐性动因

1.经济底色是促成统一经营的外部动因

2.社会底色是形成统一经营的内在基础

3.文化底色是维护统一经营的隐性规约

4.强村庄共同体的村落形态有利于统一经营的存续

小结

第四章 分散经营的村庄底色——“地·曹埭”

一、经济底色

1.自然资源禀赋丰裕

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3.阶层分化结构立体

二、社会底色

1.宗族根脉发育迟缓

2.民风崇尚个性独立

3.分散经营精耕细作

三、文化底色

1.民风素好攀比奢靡

2.山海文化唯实唯先

3.事功传统经世致用

小结

第五章 自下而上的分散经营的出现——“天·分散”

一、互助组到初级社——高征购激起生产力暴动与合作化引发消极怠工

二、初级社到高级社——被“饿肚子”逼出来的“生产责任制”

三、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包产到户“且纠且蔓延”

小结

第六章 分散经营产生与形成的内在机理——“夭高听地”

一、较为显著的外部条件

1.原有的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经验积累

2.地方执政者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3.特定地域内特有的政治场域

二、村庄底色中的隐性动因

1.经济底色是呼唤分散经营的外部动因

2.社会底色是孕育分散经营的内源基础

3.文化底色是指向分散经营的隐性规约

4.弱村庄共同体的原生村落形态趋向于分散经营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无所不能”

二、“天地’’之间可能相合也可能相悖

三、统与分究竟“宜”在何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先后经历了以合作化为表现形式的统一经营阶段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制度设计的分散经营阶段。本文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上述两种制度安排最初产生与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究竟在于何处。为此,笔者分别选取了河南省的“人民公社第一村”与浙江省的“包产到户第一村”为展开研究的案例,从挖掘两个村庄的“村庄底色”即社会基础开始,探寻两种制度设计得以形成的社会土壤和原初动力。
  由于本文分别对两个个案村进行研究,因此如果从时间先后顺序上来看,本文的第一部分是指文章的第一章与第四章,两章分别就两个个案村庄的社会基础进行研究分析,时间聚焦在1949年以前,这是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指文章的第二章与第五章,这两个章节主要关注的是统一经营制度与分散经营制度分别在两个个案村发芽生根的过程,时间聚焦在1950年至1958年前后,统一经营制度最终得以确立与曹埭的分散经营尝试均发生在这一时间段;第三部分是指文章的第三章与第六章,这两个章节的任务是集合前两个部分的研究,并在其基础上分别对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在两个个案村产生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剖析,是全文的高潮与核心理论分析部分;第四部分为第七章,其内容是对全文分析逻辑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并回答文章开始提出的:我国农村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究竟“潜藏”何处。
  本文所遵循的理论逻辑与基本结论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在传统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截然迥异的自然地理环境下,每一个特定的村庄都很可能专注于不同的生产经营内容,遵循着特定的劳动生产习惯,形成了差异巨大的精神文化氛围与信仰指向,遵守着特定的生产生活的秩序和规则等等。它们是使一个村庄区别于其他村庄的“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深刻解读一个村庄底蕴所必须加以了解的社会基础,更是影响一个村庄发展走向的、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当某种特定的国家制度安排加诸于某个村庄之上时,或许与该村原有的村庄底色相契合,从而起到推动村庄发展的作用;当与该村原有的村庄底色不相契合时,则可能引起制约村庄发展的后果。如刘庄之所以对统一经营“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原生的村庄共同体与次生的建构型共同体相契合,而曹埭之所以选择分散经营,则是因为村庄社会基础中的种种因素均指向于分散。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充分尊重特定区域的特定社会基础与发展习惯,力求国家——社会间的良性互动,避免出现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